青岛气象台历届台长是谁_青岛气象台历届台长是谁啊
1.我国最早的气象台站是什么,建于哪一年
2.九月下旬青岛的气温以及气候
3.什么是气象船
4.在从事气象研究过程中,陈一得遇到了哪些困难
“大暑小暑不算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据有关气象资料表明,从80年代至今的20多年中,青岛地区有8年全年最高气温是出现在立秋之后,平均每两年出现一次,其中立秋后出现的历史最高气温是去年立秋后的36.8℃,而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19年,立秋至处暑的15天内连续9天最高气温超过30℃,平均最高气温也达29.3℃,而正常年份的同期平均最高气温都在28℃左右。如今,岛城又进入了初秋,近日又出现了闷热潮湿的天气,那么今年“秋老虎”还能像往年那样发威么?
据市气象台气候科科长李德萍介绍,每年立秋之后,青岛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回热天气,最高气温甚至比夏天还高出很多,这就是青岛有名的“秋老虎”天气。副热带高压像顶火伞,影响到哪里,那里就会出现奇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秋老虎”是伏暑的组成部分,与中欧所称的“老妇夏”和北美所称的“印第安夏”相仿。
李德萍介绍说,岛城“秋老虎”每年发威,这其中原因有二:一是青岛是沿海城市,三面环海,而海的热容量比较大,不会像陆地那样散热那么快;二是受海上副热带高压气的影响,与内陆相比,就容易出现“秋老虎”。“秋老虎”发威的时间可早可晚,可长可短。去年,“秋老虎”出现的时间是在9月初,而9月2日那天的最高气温达到36.8℃,创下了9月份青岛百年历史同期的最高温度。尽管“秋老虎”肆虐,但这期间由于空气相对湿度较小,人们在早晚感觉要舒服得多。
时至今日,岛城尽管出现了几天的闷热天气,但今年“秋老虎”会不会像去年那样发威?李德萍说,根据分析,我市8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4℃,比常年偏低1.6℃。尽管岛城这一两天出现闷热天气,空气湿度也比较大,但这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秋老虎”还没有出现,再过几天会不会出现,目前还不好下结论,不排除一两天的闷热天气。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今年立秋后出现去年同期的高温天气的可能性比较小,根据以往的气象资料分析,今年9月下旬天气就会逐渐凉爽.
帮你查询了一下专业的记录.青岛一般从6月底开始热,一直要到立秋之后,立秋之后一般白天天气还是非常的炎热,这就是所谓的"秋老虎"但是早上和晚上会比较凉爽,比白天能降低4-5度加上海风非常舒服.现在全球变暖的原因,青岛去年11月穿一件长袖衣服都不会感觉冷,所以8-9月虽然立秋温度大约会在22-27度左右,穿一件短袖衣服完全可以,晚上最好带一个小外套,以免感冒~~希望对你有帮助~~好就给分喔~~
我国最早的气象台站是什么,建于哪一年
“紧扣‘蓝色经济’需求开展海洋气象服务,是山东气象事业当前乃至相当一个时期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中国气象局将山东省气象局纳入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预报试点工作单位。三载砺剑,初露锋芒,山东气象人为试点工作交上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海洋气象业务技术体系和集约化业务流程初步建立;规范化、集约化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业务模式基本形成;专业化海洋预报队伍日益成熟;海洋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海洋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登高望远,紧扣需求顶层设计 ,九层之台,始于垒土。面对新需求,修正与创新海洋气象预报业务顶层设计尤其关键。“针对新需求,根据沿岸海区、沿海海区气象条件及海洋运输、生产现状,重新精细化划分海区,对确保海洋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山东省气象局预报处处长李振海说。目前,山东省气象局根据中国气象局《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规定(试行)》,依照天气气候特点和常用地理区划,并结合沿海、沿岸海区实际,将责任海区精细海区划分5个沿岸海区。其中渤海南部海区服务需求涉及海上石油生产、海洋渔业、海养殖业等多种海洋经济活动。将山东海岸线10公里以内的沿海海域精细划分为12个沿海海区,海洋气象服务对象主要为港口、海养殖业、海洋盐业、海洋工程建设等行业。 记者了解到,山东海洋气象服务海区划分中还涉及省内海上航线。在山东省海洋气象台,记者看到烟台-大连、蓬莱-旅顺、威海-大连等4条重要航线均在山东责任海区中。 山东海洋气象业务合理分工布局和集约化发展更是山东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试点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李春虎表示,在顶层设计中,山东省气象局突出优化省-市-县海洋气象业务岗位设置、健全岗位职责和海洋气象预报队伍建设,并将其作为“三驾马车”驱动全局。2009年,山东省气象台设立海洋预报科,落实6人编制。同年,山东7个沿海市气象部门全部成子产市级海洋气象台。青岛、烟台设立专职海洋预报员,日照、潍坊、威海、滨州、东营市海洋气象业务由市气象台承担,设立海洋气象预报专业岗位1-2人。县级(沿海)突出预报服务岗位一体化原则,有效开展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工作。 省-市-县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机构建设的同时,山东气象部门进一步明确海洋气象业务职责,结合责任海区的精细划分,使气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海洋气象预报业务顺利运行。集约规范,创新预报流程产品 “规范的业务流程可以提升服务效率,丰富的预报产品可以提高服务成效。”山东气象部门在海洋气象预报业务探索过程中依靠集体智慧,形成了上下互动, 国家省级技术优势和地市级经验的有机结合的预报业务流程。 李振海介绍,5个近海海区预报直接应用国家气象中心预报产品。12个省内责任沿岸海区及航线预报则进一步规范流程。例如,5个沿岸海区预报由省海洋气象台负责制作,产品传至山东省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实现省内共享。服务单位可调用预报产品直接对外服务。12个沿海海区预报则取省级指导、市级订正、统一发布的原则。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烟台、威海沿海地市海洋气象预报业务优势,将省内航线预报由烟台市气象台牵头制作指导预报,订正后的预报产品上传至省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实现全省共享。 记者了解到,山东气象部门还加强海洋灾害天气预报预警工作。当预计24小时内责任海区将出现6级及以上大风时发布大风警报,12小时内责任海区将出现8级以上大风时发布大风**预警信号,10级以上发布大风橙色预警信号,12级以上发布大风红色预警信号;预计预报海区将出现能见度小于1km的海雾,发布海雾预报;监测到大面积海雾时,参考内陆雾预警信息的发布规则,酌情发布海雾预警信号。 记者从山东省气象局减灾处了解到,目前,山东省海洋气象精细化预报已正式对外服务。当发布大风警报、大风预警信号、台风预警信号和海雾预警信号时,制作《重要天气预报》送省委、省府、省安监局、海事局、海上搜救中心等相关决策部门,开展决策服务;5个近岸海区、12个沿海海区的精细化预报,通过网站对外发布,每天两次通过省卫视、省广播电台对外发布;航行精细化预报主要是沿海气象台通过媒体及网站对外服务,警报或预警信号通过石岛语音广播电台对外发布,覆盖半径为500公里;海区精细化预报和航线精细化预报经过再加工,向航运公司、远洋公司、码头等进行专业海洋气象服务。纵横联合,强化服务科技支撑 强强联手,共享,互利双方。山东气象部门海洋气象业务试点工作走出了业务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李振海表示,近年来,山东气象积极开展局校合作,省市合作加强海洋气象科技攻关,海洋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得到持续提升。自2009年起,山东省海洋气象台研究建立了基于MTSAT卫星黄渤海夜间海雾卫星自动识别系统,实现了对海雾的24小时连续监测,相关监测产品在全省业务应用。同时,山东省海洋气象台初步建立了黄渤海历史海雾个例数据库,海雾预报水平得当不断提高。仅2011年就发布海雾预报126次,取得良好的服务效果。 山东省海洋气象台和烟台市海洋气象台开展海面风场对比观测实验,解决渤海海峡复杂地形影响下各测站测风的可用性问题,明确了20多个海岛站在不同风向下的误差规律和订正方法,获取10m高度的“标准”风场用于实时业务,为近海海区大风预报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山东省海洋气象台近年来对冷流暴雪的研究取得突破,为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技术支撑;建立了山东近十年大风个例库,并根据地面流场对大风过程进行分型,总结预报指标,完善不同形势下的大风等级预报模型和精细化海区风客观预报系统,海上大风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和准确率得到提高。同时,山东省气象部门与中国海洋大学合作,先后引进建立了海雾数值预报系统、风暴潮增水预报系统、海浪数值预报系统并加以改进,为满足海洋专业服务需求提供了支撑。 精益求精,打造一流业务平台 山东海上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无论在数量还是种类上都位居全国前列。依托海洋气象业务平台,山东已建设距海岸50公里以内自动站224个,海岛自动气象站27个,船舶自动气象站15个,沿海与海岛测风塔23座,海上石油平台站4个,沿海与海岛能见度观测站48个,沿海多普勒天气雷达3部,沿海应急移动气象台7个……立体综合海洋气象观测体系已基本建成。 山东省气象台和烟台市气象台还建立了“渤海海峡船舶动态显示与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过往渤海海峡500吨位以上船只的动态跟踪、分类识别和对客滚船舶运行情况及其周围海况、天况等全天候监控。此外,山东还建立了新一代极轨卫星FY-3A、EOS/MODIS接收处理系统,提供分辨率达250米的海温、海雾、海冰等卫星遥感数据。其中,“山东省海洋气象业务平台”集海上灾害性天气实时监测、预警提示、预报制作、产品共享、天气联防、预报工具使用以及海上船舶动态显示与监控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省市县海洋气象业务信息共享和上下级业务互动,以及监测、预警和服务信息的数据库管理,为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和海洋灾害性天气监测联防提供技术支撑,并成为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试点工作的支撑平台,推广到辽宁省局等单位应用。 帆行海上,不进则退,山东气象人鼓足了风帆,对于海洋气象服务,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九月下旬青岛的气温以及气候
中国最早的气象台站:
北京地磁气象台:由俄国教会建立于1849年*
上海徐家汇观象台:由法国教会建立于1872年
香港天文台:由英国建立于1883年
台北测候所:由日本中央气象台建立于1896年
青岛观象台:由德国海军建立于1898年
哈尔滨测候所:由俄国“中东铁路建设局”建立于1898年
北京中央观象台:由民国教育部建立于1912年
延安气象台:由中国***建立于1945年
*注:北京地磁气象台气象观测始于1841年,1849年正式成立地磁气象台,1867年气象台脱离教会,直隶于俄国圣彼得堡科学院。
什么是气象船
来青岛玩么?最近天气渐渐凉爽多云,青岛差不多过了雨季了,寒冷到也不会,建议下旬来的话一定要带长袖,毛衣我看还没必要!能不能下雨现在不好说。
据市气象台气候科科长李德萍介绍,每年立秋之后,青岛都会出现一段时期的回热天气,最高气温甚至比夏天还高出很多,这就是青岛有名的“秋老虎”天气。副热带高压像顶火伞,影响到哪里,那里就会出现奇热天气,形成“秋老虎”。“秋老虎”是伏暑的组成部分,与中欧所称的“老妇夏”和北美所称的“印第安夏”相仿。
时至今日,岛城尽管出现了几天的闷热天气,但今年“秋老虎”会不会像去年那样发威?李德萍说,根据分析,我市8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4℃,比常年偏低1.6℃。尽管岛城这一两天出现闷热天气,空气湿度也比较大,但这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秋老虎”还没有出现,再过几天会不会出现,目前还不好下结论,不排除一两天的闷热天气。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今年立秋后出现去年同期的高温天气的可能性比较小,根据以往的气象资料分析,今年9月下旬天气就会逐渐凉爽。(日报记者 宋学智)
在从事气象研究过程中,陈一得遇到了哪些困难
测定气象的船只
中国无人气象船发展史
一张"游艇脸","内心"是全球定位系统.......
象船外壳已安装完毕,先进仪器本周到位。下月完工后,该船年内将驶进青岛2008年奥运帆船赛海域,正式"上岗"。
青岛市气象局副局长杨育强说,它填补了中国气象史海上气象观测的空白。
其实,就在3年前,这家造船厂曾来上海选址,结果无功而返。
"凤凰岛"驶出气象船
"轻点装,再擦干净些。"
"上船记住带上鞋套。" 罗盘和雷达运到仓库了吗?"
14日上午,青岛薛家岛安子码头松本造船厂车间内,36岁的陈如军一边安排3名工人仔仔细细地把一艘船的外壳擦干净,一边反复叮嘱这些问题。看得出,他对船很重视。
薛家岛,是山东省人民1995年批准设立的省级旅游度区。岛呈狭长型,东北西南走向,海岸线长54公里,东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南部为丘陵,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横卧在黄海之滨。
今年,北京**学院创意媒体学院落户薛家岛,外界对后者的描述之一为:好莱坞式的"凤凰岛"。现在,从青岛市中心坐高速快艇过去只要10分钟,一路过去,能看到10月深秋的阳光、大海、沙滩和四溅的浪花。
惬意!
陈如军是青岛松本造船厂厂长,这艘神秘的船就是由该厂制造的国内第一艘气象船。
今后一周内,这位已有12年造船经验的中国人需要做的是:把日本发动机、电子罗盘、先进雷达等气象观测设备全部装配完毕。
今后一年内,这艘气象船需要做的是:驶进青岛2008年奥运帆船赛海域,现场观测气象,发回数据,做出最准确的海上预报。
为此,2004年的秋天,陈如军很紧张!
"游艇脸"和"奔腾心"
"目前,外界媒体公布的气象船示意图都存在偏差。"造船厂副总余艳说,造成后,船长10.6米,高不足4米,这样的船型更适合在风浪中观测,并非外界传言的长18米,高4米。
"气象船也不神秘,看上去就是一艘游艇嘛,能容纳10名工作人员。"余艳直言不讳。
确实,船内休息室相当于一个小型卧室,3平方米多,屋顶很高,"这有个好处,南海天气,方便安装雷达、天线,另外,气象工作人员也能为休息时垂钓做足准备。"余艳在船内绕了一周,指着长凳式座椅下的储藏柜、能容纳5名垂钓者的平面敞开式后甲板,笑着说。
与普通游艇比,气象船的绝招在于设备。首先是有一颗"奔腾的内心",在后甲板地下藏着一台蓝色外壳的日本原装铃木发动机,重670公斤,380匹,"即使在国际市场上,这台发动机也属先进。和国内同类发动机比,它的分量足足轻了250公斤,在海上观测,船只减负非常重要。"
余艳说,这颗"心"价值40万元人民币,占到整艘船造价的近一半,"有了它,气象船的速度可以达到30海里每小时,从青岛到薛家岛来回跑一趟,不要5分钟。"
其次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在驾驶室一侧,会装上电子罗盘,雷达、无线上网的电脑,基本能保证同步把海上的实况数据传输回青岛的气象总站;在驾驶室上方,会按装一根天线,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增加数据的准确率。
最后是坚固。在1.5米大浪前,它依然保持稳定。
"1.5米浪有多大?"
"打个比喻吧,奥运会帆船比赛遇到0.5米浪就取消,在青岛这片海域,1.5米算是巨浪。"说着,余艳拍了拍气象船一身洁白的外壳,神情很自豪。
"游艇"婉拒"到此一游"
10月13日下午,青岛伏龙山,市气象局。
此时,副局长杨育强刚刚忙完中国气象学会今年的年会,他一身疲惫。
一谈到这艘气象船,做了整整21年相关工作的杨育强很兴奋,一直强调:首先它能帮助运动员,更重要的是,它弥补了中国气象史上海上移动气象观测的一项空白。
这艘气象船有哪些功能?
杨育强说,船就是一个流动的气象台,它可以在指定的海域内实施现场观测,花都天气,通过无线网络,能将收集到的气象参数及时传输给地面。气象专家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发布气象预报。
"以前,我们只是在陆地上观测海上的风力、风向、风速。"杨育强说,现在,有了气象船,总算可以不再纸上谈兵了。
气象船的近期目标是:在2008年奥运帆船赛期间驻点汇泉湾,为比赛提供风速、风向、湿度、温度、气压、雨量、能见度等的气象预报。
杨育强更长远的设想是:由于青岛在附近海岛上建有数个固定的气象站,这些气象站数量少,而且观测仪器处在山顶,集到的气象数据与海面存在差异。在海面行驶气象船可以迅速获取指定海域的气象数据,与海岛气象站的观测数据综合分析,使海上气象预报更准确。
"你说用个什么比喻来说气象船呢?"
"首个海上移动气象站、了望所,都行。"杨育强笑着说。
虽然长着一张"游艇脸",也确确实实是一家游艇制造公司制作,杨育强说,坚决不会"搞活",让游客到此一游,"船里面都是专业、先进的观测设备,万一弄坏了,得不偿失啊。"
3年前造船厂错过上海
"其实,我们船厂3年前就来上海选址了,可最后还是落户青岛。"戴着眼镜的松本武先生巡视船厂时说。
"你知道,这艘气象船在日本能卖多少吗?""足足200万元人民币,是现在价格的一倍。"之所以"贱卖",松本武说,他看重的是薛家岛当地的环境。松本武说,3年前,自己到上海考察了两个多月都没找到合适的试船地方,最后只能带着200万美元投资青岛,"错过上海,当然有点可惜。以上海方面的技术能力,造艘气象船应该没问题。"
说这话时,松本武身后是微波荡漾的岛水,青岛市区隐约可见,一群海鸟从他头上掠过。
与此同时,今年42岁,头发微秃的杨育强更得意,"全国第一艘气象船在青岛啊。"
当然,他也有"野心"。在杨育强看来,仅有一艘气象船绝对不够,"如果试航效果不错,我们考虑多造几艘。只能说,目前至少是一艘气象船吧。"
他说,借鉴希腊雅典,气象船至少有3艘。今后,船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奥运提供服务,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华东、乃至全国海上气象观测服务,因此只有青岛一个地方有船也远远不够,"最好是在全国都有类似的点,建立一个测试体系。"
杨育强说,同是沿海城市,上海海上气象资料也十分匮乏,如有气象船会帮助很大,"我也相信,上海行动起来,会比任何人速度都快。"
:气象船的另类作用
破译密码
大西洋之战中,进行着一场看不见的战斗,廉江天气,那就是双方在无线电破译上的角逐--纳粹德国对"埃尼格玛"密码机进行了严格的可靠性试验,认为该密码机便于携带,使用简便,于是,上至德军统帅部,下至陆海空三军,都把"埃尼格玛"作为标准的密码机。
1941年春天,密码分析人员哈里?辛斯利(HarryHinsley)意识到,在德军的气象船和补给船和德国海军使用的是同一套"埃尼格玛"系统。当年5月7日,德军气象船"明克恩"号被俘获,缴获德军6月份密码;6月28日,德国气象船"劳恩布格"号被俘获,缴获德军7月份的密码表。直至战争结束,英国每天都能准确破译德国海军密码。
营救生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俾斯麦"号永远地沉入了大西洋,海面上数百名水兵挣扎待救,出于人道主义,英国"多塞特郡"号丢下绳索,救起大约80名德军水兵,"毛利人"号也救起来25人,但救生工作刚刚开始,就发现德军潜艇,"多塞特郡"号和"毛利人"号立即终止救援撤离现场。
海中挣扎的数百名德军水兵最后只有5人后被德国气象船"萨克森沃尔德"号和一艘潜艇救起。
帮助决策
1944年6月4日,诺曼底登陆作战在即,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大西洋上的气象船和气象飞机发来消息:今后三天,英吉利海峡将在低压槽控制之下,舰船出航十分危险。登陆战役发起的"D"日,对气象、天文、潮汐这三种自然因素条件也有要求。盟军联合气象组负责人、气象学家斯塔格立即提出一份预报,有一股冷锋正向英吉利海峡移动,在冷锋过后和低压槽到来之前,可能会出现一段转好的天气。
艾森豪威尔沉思片刻,果断作出行动决定。气象船及时提供的气象信息,为诺曼底登陆成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为奥运服务的无人气象探测船通过海上测试
观测天象
陈一得努力钻研自己喜爱的天文学、气象学。他利用丰富的教学知识,实地用日晷观测和计算了以北京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的时差,并测量出云南各县的标准时间和24节令太阳出没的时间,在此基础上进行天象观测。陈一得经过多年的观察,创制了以昆明经纬度为基础的“步天规”,并绘制出第一张“昆明恒星图”。利用步天规对准方向,拨正日期,就可以从规上辨认当夜昆明天空出现的星宿。如果是在别的地方,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经纬度进行调整观看。袁嘉谷曾到陈一得住处试用“步天规”,将观测所得与天文图书记载对照,无不符合,不由赞叹不已。由于“步天规”的方便易用,研究天文的人都纷纷前来索要。而陈一得因筹不到大笔资金,无法大规模制作“步天规”,因此“步天规”竟没有得到推广。1934年,陈一得在云南大学体育场实测云南真子午线成功。1941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组织陈一得到甘肃临洮看日全食。
气象预测
除了天文观测外,陈一得还进行气象预测。1926年,陈一得以任教10余年的积蓄,自费赴南京气象台进修。半年后,陈一得由南京、上海、南通、武汉、北京、天津、青岛绕日本东京横滨,经香港、越南海防、河内,遍访东亚各有名的天文气象、地震台所参观,购置气象观测仪器后返回昆明。1927年7月,陈一得将气象观测台设在他宿舍屋顶上,他家门口也挂上了“一得测侯所”的招牌。陈一得每天都按时观测记录昆明的晴雨、温度、湿度、风向、云形等情况,并进行统计、整理,定期印行,除在国内进行交换外,还在国际间进行交换。这不仅对本地区,而且对全国性的、国际性的气象观测、预报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36年,云南省在西山太华山顶上盖了一幢砖木结构的气象台,命名为“云南省立气象台”,请陈一得任台长。
研究地震
陈一得认为地震的研究非常有必要。他发觉云南的历次地震,都发生在上弦月或下弦月的时候,于是认为地震与月亮的运行有关。他到各地震区域实地考察,南至建水、石屏,西至永仁、丽江,东至陆良、弥勒,抄小道,渡急流,攀险峰,以探寻震源,所做分析研究都有详细记录。他还收集了不少群众预感地震的谚语,及家禽、家畜或其它动物在地震前躁动不安的现象,以丰富地震预测的手段,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
陈一得参与编纂了《新纂云南通志》的天文、气象各门,去除了谶纬、符瑞等迷信附会的旧说,本着科学的态度重新编写,为方志的修撰新创了一种格局。陈一得还编纂了《盐津县志》。此外,他还编纂了巧家、路南、晋宁等地的天文气象的资料。
陈一得平时研究颇有心得,曾将水灾与天气、云南雨量之分布等部分研究成果印制发行,结果在日本不胫而走。奥地利的科学家来到昆明与美国驻昆明领事一道参观了陈一得的测侯所,都对其精确的记录感到惊奇。至于国内农、林、水利、航空、建筑等各方面的专家到昆明,更要前往参观并听取他的汇报。陈一得工作认真负责,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时,每次开会,无论寒暑他都必定赴会听取经验交流,接受决议精神,回到昆明加以传达,以促进工作。他在担任云南省自然科学联合会分会主任、云南省科学普及协会、博物馆馆长期间,更是殚精竭虑。
1958年10月17日,陈一得病逝于昆明。陈一得严谨的治学精神,钻研科学的毅力,朴实的作风,深得竺可桢、梁希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推崇。陈一得的主要著述有:《近30年昆明气象观测记录》(季、月报表)、《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昆明水位之变迁》、《大理的风》、《云南地震史之观察》、《滇西地震带》等。
研究云南降水之来源
陈一得通过多年的观测、记录和查阅浩繁资料,并运用现代气象科学的理论进行研究,第一次对云南降水来源作出了规律性的分析和概括。陆地降水,很大部分来源于海洋上空形成的暖湿气团,同时,陆地降水最终汇于海洋,完成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云南东南接壤越南,俯临南海北部湾,遥向太平洋,直对菲律宾群岛。西南连缅甸,近濒孟加拉湾,太平洋、印度洋对云南气候的影响较大,具有吸收陆地热量,蒸腾水汽,从而形成暖湿气团。云南南部纬度较低,是热带气候。西北诸山脉与川藏相接,云岭干脉横贯全省,云南境内诸山系横断并列,各山海拔较高,对来自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湿气团易形成屏障作用。云南降水的形成也极易受地形影响,所以云南各地降水的情况十分复杂。经过深入研究,陈一得把云南降水科学地分为4种类型:
地形雨:每当海洋与境内江河湖泊吸收热气,蒸腾湿气,湿气受山岭阻碍,被迫迅速上升,突然遇冷凝结,液化随风而降,就能形成降雨。陈一得称之为“地形雨”。他认为云南各处降水多为“地形雨”,“高山深林地带,蒸气更易饱和,地形雨在迤西尤甚,惟降雨面积不大。”
气旋雨:广泛影响云南全境的降水称为“气旋雨”,由于云南地连缅印,印度中南热带各地,太阳照射产生积热,陆地水汽蒸腾,产生暖湿气团,大气气压变低,中心由西南向东北入云南境,若突遇北方冷气流,接触包围之后,激变而为“气旋雨”,其特征是先缓后急,时间绵长,区域广大,每年雨季,云南多为“气旋雨”降雨类型。
热电雨:云南全省山高谷深,热易含蓄,日光久射,地面温度过高,每当风力微弱之际,遂起强大的对流作用,蒸气上升,高空遇冷,空气中正负电荷差骤然增加,这时“热电雨”就随之而来。迤南各县,夏季傍晚多生雷雨。这时,雷电交加,暴雨倾盆,但是其持续时间短,范围不广,从产生到停歇,都持续时间较短。
台风雨:经过气象观测与记录,云南最大而易成灾的降雨,是“台风雨”。1936年,一个台风中心自温州登陆,经江西、湖南、贵州最后达滇东,造成盐津、昭通一带,发生“亘古未有之奇灾”,盐津沿河各县均被洪水淹没,其破坏之大,城镇十余年后仍未恢复旧貌。影响云南的台风来自赤道附近大洋暖湿强烈气团,发生于菲律宾群岛东部太平洋中,每年夏秋季,常向中国海岸行进,七八月更为强盛,常由广东、福建、浙江等省登陆,沿途狂风暴雨不止,具有极强的破坏性。
云南降水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常常同时产生不同类型的降雨,追根溯源、明确分类本省降雨并揭示其特征,是前人所未进行过的工作,对工农业生产影响至大,这是陈一得对于云南气象研究的一大成就。
云南降水之分布
对于云南降水之分布,陈一得在这篇论著中主要从地域性分布入手,总结归纳出具有极珍贵的科学价值的6条主要规律:一、1500毫米等雨量线,包围云南西与南两边疆。二、滇西南两区雨量,常多于滇东北两区。三、滇南边区雨量,较多于滇西边区,即迤南距东京湾近之地带,比迤西南距孟加拉湾远之地带,雨量略丰。四、横断山脉西部雨量,较东部丰沛,即怒江流域,多于澜沧江流域,澜沧江流域又多于江流域。五、1000毫米等雨量线,由西北至东南,蜿蜒云南全境。六、昆明附近较大雨量,有11年余之周期,兼有两次多雨年及少雨年,而少雨年之周期,为5年余至6年。
除此之外,陈一得还观测记录了1937年至1943年云南降雨的分布情况,对每一年份各个月份的降雨量进行研究,得出了规律性的结论。这一研究成果,载于《续云南通志长篇》中,陈一得认为,云南各地的降雨,可从7个方面进行分析:一、农历一月份为干季,降水最少之月,滇南边区最高等雨线未上20毫米,独滇西大理,近年雨量超越,或有特故。二、春季二月雨量,全省俱增。顺宁(今凤庆)、大理平均上40毫米,是由寒暖气流接触地带所致。三、三月大理雨量增多,平均上80毫米,亦为全省之冠。全省西南东三面降水递增。赤道气团推进,颇为显著。四、四月南方气团更盛,河口平均雨量,增至100毫米以上,全省等雨量线向北移动,略与纬度平行。五、五月雨季开始,云南全境雨量普遍俱增,元江下游湿热地带已高至250毫米。六、六月各地雨量多数上100毫米。滇西顺宁特多至350毫米,是海洋暖湿气团鼎盛,西南势力尤猛矣。七、七月全省雨量之最少者不下100毫米。滇南个旧特多,平均上400毫米。滇西保山、景东较他处为少,则由于山岳屏障之影响所致。九月后至十二月,云南降水量骤减,至十二月,西南多雨区等雨线只有3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