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气象灾害的时间_气象灾害顺序从低到高

tamoadmin 2024-06-16
1.季风气候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2.气象灾害的特点有哪些?3.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的灾害4.中国气象灾害5.中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成因 影响2010年3月中旬,云

1.季风气候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

2.气象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3.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的灾害

4.中国气象灾害

5.中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成因 影响

气象灾害的时间_气象灾害顺序从低到高

2010年3月中旬,云南、贵州、四川南部、广西北部温高雨少,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了30%~80%,云南、贵州降水量之少打破气象观测记录

5至7月,我国南方共出现14次强降雨天气过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广东、福建、广西、浙江、安徽等地

8月7日20时至24时,甘肃省甘南州出现局地短时强降水。此次降雨过程局地性强、短时强度大、突发性强。由于舟曲县城位于两山之间的峡谷地带,植被覆盖低、地表土壤裸露,受前期重度气象干旱导致土质疏松、汶川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岩层破碎、地表松散物大量堆积等因素影响,局地短时强降水引发舟曲县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

希望采纳,欢迎追问。

季风气候有哪些灾害性的天气

主要有气象气候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沙尘暴、寒潮)和地质地貌灾害(地震、荒漠化、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

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形成时间:秋末、春初和冬季(尤以秋末和春初的寒潮危害最大)

危害:降温、大风、霜冻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以外的其它地区。

成因:强冷空气快速南下而形成(即冷锋天气)

2、台风

形成时间:夏秋季节

危害:狂风、暴雨及由此引发的风暴潮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以台湾、海南、广东、福建等省为重)

成因:形成于热带洋面(温度在26℃以上)的气旋(低压)

利: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有重要作用。

3、旱涝灾害

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所引发的。

副高强——雨带推移速度快——南旱北涝

副高弱——雨带推移速度慢——南涝北旱

4、沙尘暴 形成时间:冬半年 成因:冷锋

气象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及防治方法: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江淮地区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降水多时——排水;出现“空梅”天气——引水灌溉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一的副热带高压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形成可能缓解旱情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热带海洋上形成的强烈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春旱 华北 3-5月 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夏季风没有到达(或受单一冷气流影响),降水少,又值农作物播种、生长季节,蓄水量大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引水灌溉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月 春季风来得迟,影响时间长,降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疏浚河流,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地膜覆盖等

寒潮 除青藏高原以外的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强冷空气迅速入侵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加强警报,做好防寒准备

风沙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

暴雨洪涝 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 夏秋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热带气旋等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拟定居民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现防洪保险等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农业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进耕作制度

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的灾害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1)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2)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3)频率高。我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6.9个。

(4)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5)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6)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7)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中国气象灾害

梅雨:一般所说的梅雨指的是江淮梅雨,这是由于初夏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副热带高压北抬至华南时,其西北边缘的西南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交汇,由于势均力敌,从而形成静止锋徘徊在该地区,形成该地区出现一个降水集中的现象。其特点是阴雨连绵,间有中断,雨量较大,但气温变化一般不大。梅雨到来时要严防暴雨洪涝及雷电灾害,以及在山区引发的地质灾害。

伏旱:一般所说的伏旱是指7月中旬梅雨结束后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使得该地区出现长时间大面积的炎热潮湿天气(高温天气)的现象。由于此时准静止锋北抬至黄河流域,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到单一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使得天气炎热潮湿,风力一般较小,令人感觉十分难受。当伏旱到来时,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尽量减少白天的户外活动,无法避免的要采取措施以防中暑和灼伤。同时此时也是水电消耗很大的时期,有关部门要做好保证供水供电的工作。

台风:夏秋时期出现在西太平洋和南海的,具有强烈暖心结构性质的热带气旋,影响我国的台风大多产生在南海和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关岛附近。由于这些地区表面海水温度高于26度,且具有较大的厚度(60米以上),使得在这些地区产生的热带扰动能够吸收海洋表面的热量和水汽,在适宜的环境下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中心暖心结构的强大的热带气旋。我国东部沿海,北至辽宁,南至海南广西,均会受到台风的影响,尤其是浙闽粤台琼,以及港澳是台风影响频繁的地区。台风影响沿海时带来的主要灾害是风雨潮(狂风,暴雨,风暴潮),内陆地区主要是强降水,因此加强台风的预报和监测工作,沿海地区做好防风雨潮的工作,内陆要防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

春旱:由于春季来自大陆的干空气依旧控制北方地区,因此春旱一般发生在北方,发生时间在3-5月,此时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地表升温迅速,但地表空气只能得到地表的热量却得不到地表释放的水汽,因此使得空气干燥,不易成云致雨,且此时虽然暖空气开始活跃但一般活动在南方地区,到不了北方,也使得该地区降水稀少,出现旱情。春旱是北方地区春季常见的灾害,时间长时,地表水干涸,地表龟裂,人畜饮水困难,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实时检测天气变化,节约用水,实行人工降雨,以及南水北调均可以缓解春旱。

夏涝: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因此夏涝便是夏季降水集中引起洪涝灾害的简称,南方地区一般出现在6-9月,北方一般出现在7-8月,由于夏季降水具有强度大,时间持续长短不一的特点,因此进行监测,做好预报,并采取各种措施雨幡洪涝和地质灾害是主要的防御措施。

倒春寒:由于春季冷空气依旧具有一定的实力,也不断频繁南下,因此有的年份冷空气势力较强,使得春季气温严重低于常年平均的现象。一般来说,3月是倒春寒发生最严重的季节,由于此时正处于初春,且冷空气依旧实力强劲,因此频繁南下便可以导致温度降低,出现倒春寒。北方地区要比南方要重,且发生频率更频繁。由于此时处于冬小麦开始生长,果树开始开花的季节,因此倒春寒会严重影响作物的生长,出现的春季大雪和晚霜冻甚至造成作物死亡,从而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做好预报工作,加强防冻措施是必要的。

寒潮:指强冷空气影响使得该地区24小时降温10度以上,且最低气温低于5度的现象,这股强冷空气便可以称为寒潮。我国除了南海诸岛之外均会受到寒潮影响,但北方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较频繁的地区。由于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来自于北冰洋,西西伯利亚平原和蒙古高原,这些地区冬季寒冷出现低温,使得地表空气遇冷收缩,气压增大,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及其寒冷空气会南下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便形成一次寒潮。寒潮影响时,强烈的北风和降温,以及带来的霜冻和降水(雷雨,暴雨和暴风雪)均会造成灾害,因此做好预报工作,采取各种保暖防寒和防强降雪的措施是主要的。

风沙:一般发生在春季北方地区,是由于大风将裸露地表的沙尘泥土卷到天空,在风力减弱时大颗粒物质沉降而出现的现象。由于春季地表裸露,且大风频繁,降水稀少,使得地表土质疏松,极易被风卷入天空,颗粒大的当风力减弱时会沉降,而颗粒小的会进入高空,随高空气流到达很远的地方。由于当风沙来袭时空气质量会大为降低,因此做好个人和设备防护工作,做好预测,且多进行地表植被覆盖工作是有效减少风沙影响的措施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到达或超过50毫米的降雨,全国除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均会出现,且各个季节均会有分布,但集中在夏季,以及季风影响区均较为频繁。做好排水工作,加强预报,严防次生灾害是主要的防御措施。

洪涝:我国分布面积仅次于干旱的一种自然灾害,是由于降水过多使得地表水泛滥,出现积水的现象。除了沙漠和高寒地区外我国其他地区均会出现洪涝灾害,因此加强对河流水位的检测,做好强降雨预报,严防次生灾害是主要的防护措施。

干旱:我国影响最大,分布面积最广,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一般是由于长时间没有有效降水形成的。全国各地均可以出现干旱,尤其是北方地区,有时会出现秋冬春三季连旱和全年干旱。鉴于干旱的影响面积和影响程度,做好预报,采用节水措施,实行水资源调度和充分利用,适宜条件下进行人工降雨是主要的防护措施。

中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成因 影响

寒潮:

1.分类: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

2.时间:寒潮寒潮是中国冬半年(9月~翌年5月)危害较大的灾害性天气。

3.发生地点:寒潮的爆发在低层大气中表现为冷性高压的加强南下。侵入中国的寒潮对应的地面冷高压路径可分为西方、 西北方、北方、东北方4种。其中以西北路径为最多,约占60%,其冷高压主要来自新地岛以西的北冰洋上空,势力一般较强;其次为北方路径,占19%,冷高压从太梅尔半岛附近南下,经蒙古西部进入中国,势力也较强;再次为西方路径,占15%;其他路径(包括混合路径)占7%。

4.原因:当聚集在高纬地区的强大的冷空气迅速向南移动并侵入中国时,常使沿途剧烈降温,并造成大风、雨雪等天气。中国中央气象台从全国大范围的角度出发,用日均温的过程总降温高于10℃和温度负距平(低于平均值的数值)的绝对值高于5℃, 或者过程总降温高于7℃和温度负距平的绝对值高于3℃作为标准,根据寒潮影响地区的大小,分别定义全国性寒潮和区域性寒潮。

5.危害:急剧的降温往往带来冻害、低温冷害,尤其在中国南方,常使越冬作物及耕牛冻死;寒潮影响到南岭以南,又使热带经济作物遭受严重的、甚至毁灭性的灾害。寒潮带来的秋季早霜冻、春季晚霜冻对农业生产危害亦很大,春季寒潮容易造成倒春寒。潮地面冷高压南下常常造成大范围大风,陆上最大风力有时达10级左右,海上则超过10级。大风常吹翻船只,房屋、通迅设备等遭破坏,而以渤海的风暴潮危害更大。当寒潮袭击并伴有暴风雪时,对北方广大牧区的放牧威胁严重。有时寒潮伴有大范围大雪或局部暴雨;在寒潮冷锋附近或寒潮过后低温持续时间内,在黄河以南地区可能会出现冻雨(又名雨淞),给交通、通迅、工业等带来很大灾害。

6.防护措施:

(1)当气温发生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

 (2)关好门窗,固紧室外搭建物。

 (3)外出当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别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对气温变化敏感的人群尽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过度疲劳。

 (6)提防煤气中毒,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家庭更要提防。

 (7)应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8)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紧报,使海上船舶及时返航

 (9)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主要有气象气候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沙尘暴、寒潮)

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

1、寒潮

形成时间:秋末、春初和冬季(尤以秋末和春初的寒潮危害最大)

危害:降温、大风、霜冻

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岛以外的其它地区。

成因:强冷空气快速南下而形成(即冷锋天气)

2、台风

形成时间:夏秋季节

危害:狂风、暴雨及由此引发的风暴潮

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以台湾、海南、广东、福建等省为重)

成因:形成于热带洋面(温度在26℃以上)的气旋(低压)

利:可缓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有重要作用。

3、旱涝灾害

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影响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是由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和位置所引发的。

副高强——雨带推移速度快——南旱北涝

副高弱——雨带推移速度慢——南涝北旱

4、沙尘暴 形成时间:春季 成因:冷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