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降雨量多少毫米是什么意思_天气预报降雨量07mm什么意思
1.世界上第一恐怖台风
2.小学数学教案、学案、知识总结
3.求:成都一年的月平均温度 风速 风向
降雪6mm不是说积雪厚度,而是雪化成水有6mm。此时积雪厚度有7mm左右。
降雪等级并不是根据地面积雪厚度划分的。根据气象部门的标准,由于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同,降雪量是根据雪融化以后的水量多少,来由低到高划分为多个等级的。降雪量等级有以下几种:
小雪:12小时内降雪量小于1.0毫米(折合为融化后的雨水量,下同)。
中雪:12小时内降雪量1.0~3.0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2.5~5.0毫米。
大雪:12小时内降雪量3.0~6.0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5.0~10.0毫米。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毫米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10.0毫米。
扩展资料
降雪量与据血厚度的换算:
降雪量与积雪厚度可按照1∶15的比例换算,比如降雪量为1毫米,那么积雪厚度可能达到15毫米。但是这个比例并不固定,而是随着雪的干湿程度有所变化,如果雪花松软。湿度小,就容易形成较厚的积雪。
降雪等级的划分通常以规定的时间段内降雪融化成水后折算成降水量来划分的。24小时内,降雪折算成降水量在0.1~2.4毫米时为小雪,在2.5~4.9毫米时为中雪,在5.0~9.9毫米时为大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降雪量与积雪深度的对应关系:一般情况下,当降雪落地后无融化时,在北方地区1毫米(是指融化成水)降雪形成的积雪深度有8~10毫米,在南方地区积雪深度有6~8毫米。
百度百科-雪量
世界上第一恐怖台风
日期 平均最高温度 平均最低温度 平均降水量 极端最高温度 极端最低温度
7月1日 31℃ 23℃ 15mm 39℃(1951) 18℃(1973)
7月2日 30℃ 23℃ 16mm 36℃(1969) 19℃(1993)
7月3日 30℃ 23℃ 9mm 36℃(1960) 19℃(1995)
7月4日 30℃ 23℃ 8mm 37℃(1952) 20℃(1995)
7月5日 31℃ 23℃ 5mm 35℃(1959) 19℃(1985)
7月6日 31℃ 23℃ 10mm 37℃(1971) 19℃(1961)
7月7日 31℃ 23℃ 10mm 36℃(2001) 19℃(1976)
7月8日 31℃ 23℃ 8mm 36℃(1953) 19℃(1976)
7月9日 31℃ 23℃ 10mm 37℃(1978) 19℃(1961)
7月10日 31℃ 23℃ 10mm 36℃(1978) 19℃(1976)
7月11日 31℃ 23℃ 8mm 38℃(1978) 20℃(1982)
7月12日 31℃ 24℃ 8mm 38℃(1978) 21℃(1970)
7月13日 31℃ 23℃ 7mm 37℃(1959) 19℃(1976)
7月14日 31℃ 23℃ 8mm 39℃(1959) 19℃(1973)
7月15日 32℃ 23℃ 4mm 38℃(2002) 18℃(1961)
7月16日 32℃ 23℃ 12mm 38℃(2002) 20℃(1980)
7月17日 32℃ 24℃ 9mm 37℃(2001) 20℃(1990)
7月18日 32℃ 24℃ 9mm 35℃(1998) 19℃(1974)
7月19日 32℃ 24℃ 8mm 37℃(1998) 20℃(1968)
7月20日 32℃ 24℃ 7mm 37℃(1952) 20℃(1979)
7月21日 32℃ 24℃ 3mm 38℃(1952) 20℃(1990)
7月22日 32℃ 24℃ 9mm 38℃(1952) 20℃(1999)
7月23日 32℃ 24℃ 5mm 39℃(1952) 20℃(1993)
7月24日 33℃ 24℃ 9mm 37℃(2008) 19℃(1972)
7月25日 33℃ 24℃ 6mm 37℃(1957) 18℃(1972)
7月26日 33℃ 24℃ 12mm 38℃(2000) 22℃(1972)
7月27日 33℃ 24℃ 10mm 37℃(2000) 19℃(1989)
7月28日 32℃ 24℃ 11mm 37℃(2006) 19℃(1989)
7月29日 32℃ 24℃ 9mm 38℃(2006) 19℃(1989)
7月30日 32℃ 24℃ 14mm 37℃(2006) 19℃(1989)
7月31日 32℃ 24℃ 5mm 37℃(2003)
小学数学教案、学案、知识总结
台风“轩岚诺”恐怖来袭,台风究竟有多诡异?中日韩是如何戒备的?
台风“轩岚诺”恐怖来袭,台风究竟有多诡异?中日韩是如何戒备的?巨无霸台风轩岚诺,除了超强的风力,更恐怖的是它庞大的“身躯”,巨量的水汽,不仅让其所到之处暴雨成灾,也将带来狂风巨浪。迷之走位的台风“轩岚诺”
2022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的移动路径真是谜之存在啊,就像拍皮球一样,居然是一个神秘反弹,实在让人琢磨不透,看不明白。真的佩服那些机构和专家,台风路径就像一个听话的孩子,完全沿着预测的路径移动,“轩岚诺”到达谜之路径的顶点后,在顶点开始回旋徘徊几个小时,然后向西北方向快速移动,未来将影响台湾,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感谢“轩岚诺”给我们带来一个凉爽的周末,上海目前也下起了小雨。
另外有说2022年第11号台风“轩岚诺”,说赖在日本冲绳和我国台湾省附近不愿意走了,之前已经给日本冲绳地区带来了风灾和水灾。那么究竟是什么无形的原因使得台风不走了?其实台风是不会自行移动的,而是被周围的风吹着走。台风自形成起一直向西移动,而如今停滞就是因为风向的改变。9月1日起北方的高压气流阻挡住了台风北上的脚步。而自2号起,高压系统朝东西方向分裂开,台风又可以继续北上了。而东西两股高压也控制着台风的走向。如果西部高压强一些台风就会向日本方向倾斜,如果东部高压强些,就会往中国倾斜。而韩国是怎么都逃不掉的宿命。
总结:根据目前数据来看,台风经过的海域水温偏高,这是因为2022年气温偏高的原因,所以台风并不会减弱,而有可能会被加强。受台风影响的我国华东、华北地区会出现降雨,部分地区可能大到暴雨。
据报道,“莫兰蒂”造成福建18人死亡、11人失踪,台风的威力有多大?
强台风“莫兰蒂”给福建导致比较严重灾难。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是近年来登录在我国内地的最强台风,也是1949年至今登录闽南地区的最强台风。据福建防洪办全新通告,截止16日21时,该省因灾身亡18人、下落不明11人。
“莫兰蒂”最强台风
第14号强台风“莫兰蒂”是近年来登录在我国内地的最强台风,也是1949年至今登录闽南地区的最强台风,兴盛时抗压强度做到17级,近管理中心标准气压一度低至883百帕,更新全球气候记录。
“莫兰蒂”于15日零晨在厦门市沿海地区登录,导致的伤害关键在福建省人口更为集中化的潮汕地区,造成大城市受淹、房子倒塌、基础设施建设毁坏、水电工程路通讯中断,尤其是厦门市同城能源供应基本上偏瘫、全方位断水,泉州市、漳州市大规模断电,财产损失极其比较严重。
“莫兰蒂”是近年来登录中国内地的最强台风,也是1949年至今登录闽南地区的最强台风,兴盛时抗压强度做到17级,近管理中心标准气压一度低至883百帕,更新全球气候记录。
在登陆点泉州市,评测较大瞬间风速达17级,放眼望去,有65万棵绿化树被拦腰截断断裂或连根拔,幕墙玻璃被一片刮掉。
台风的惊涛骇浪
强台风翻卷的惊涛骇浪导致一些大中型船只锚链被拉断、海运集装箱被吹走,饲养渔排严重损失;强台风造成较大2米的增水,东南部沿海地区风暴潮超出橘色警示,青狮岩遭受比较严重侵蚀。极强降雨风靡我省,74个县产生大暴雨,在其中50个县降雨量超出100mm,28个县超出200mm,前五位分别是霞浦508mm、安溪507mm、永春462mm、福安427mm、柘荣397mm;降水抗压强度巨大,较大1钟头降雨量安溪123mm、连江111mm、海沧102mm,较大3钟头降雨量福安230mm、安溪219mm,均提升历史数据,超百年一遇。
降水造成晋江市、赛江、木兰溪主流及闽江、九龙江关键干支流产生20站次超警示水灾、4站次超确保水灾,晋江市山美水库遭受75年一遇洪水,进库洪水4087立方/秒;泉州市城市内涝受淹比较严重,厦门市、福建莆田、福州市等地城区也发生不一样水平城市内涝存水。
第14号超级台风“莫兰蒂”早已消退,第16号强台风“马勒卡”正逐渐挨近福建省,危害将要呈现。福建省规定我省左右高度关注台风动态,严苛监管木船和渔排工作人员出航工作,保证水上安全性。
遭灾人民群众获得妥善解决,灾后重建修复复建已经稳步推进,受灾地区生产制造日常生活纪律基本上修复,社会秩序平稳。
强台风的杀伤力非常大,能够导致的毁坏包含下列三点:
1、大风:飓风级的风力足以损坏以至摧毁陆地上的建筑、桥梁、车辆等,特别是在建筑物没有被加固的地区,造成破坏更大、大风亦可以把杂物吹到半空,使户外环境变成非常危险.
2、大雨:台风可以引起持续的倾盆大雨,在山区的雨势更大,并且可能引起河水泛滥,土石流及山泥倾泻.,
3、风暴潮:因为台风的狂风及气压造成的水面上升,可以淹没沿海地区,倘若适逄天文高潮,危害更大,风暴潮往往是台风各种破坏之中夺去生命最多的,目前只能预报。
今年的9号台风为什么被命名为“美莎克”?
美莎克,是由柬埔寨国家提供的名字,英文名:Maysak。
上一个叫美莎克的是2015年第4号超强台风,它曾经是2015年西北太平洋的风王!
据说,台风的命名的方法,是由14个国家和地区,各自选10个名字循环使用,造成恶劣灾害后果的台风还有可能除名,让成为该台风的专属名字,选用新的名字替换。目前,中国大陆提供的10个名字分别是海葵、玉兔、风神、杜鹃、木兰、悟空、白鹿、海神、电母、海棠。其中,“木兰”取代了被除名的“海马”,“白鹿”取代了被除名的“海燕”。
台风的风速等级分类,以其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为标准。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
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达到10.8m/s~17.1m/s为热带低压
达到17.2m/s~24.4m/s为热带风暴
达到24.5m/s~32.6m/s为强热带风暴
达到32.7m/s~41.4m/s为台风
达到41.5m/s~50.9m/s为强台风
达到或大于51.0m/s为超强台风
今年8月30日,据中央气象台发布的台风预报,今年的第9号台风“美莎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3级,风速为每秒38米,属于台风级的台风。“美莎克”的中心最低气压为96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150-30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9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40公里。
求:成都一年的月平均温度 风速 风向
小学数学教案、学案、知识总结分为:教案、说课稿、知识总结、爬坡题、单元测试等。
1、教案
三测量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了解了一些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测量长度、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比较丰富,这就为分米和千米以及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掌握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认识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能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活动,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这些都为进一步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建议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两大特点:一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可以说,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注意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组织学生测量硬币、教材的厚度,测量课桌的长、宽;利用多媒体显示公路路标,距离是1千米的两地,质量是1吨的物体等。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促进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认识清、感受深,而“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又比较强,因此在教学时,要注意尽量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凭借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对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进行充分的感知,形成正确的表象。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估测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也是用“测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注意结合这部分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体进行估测的意识。
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组织学生先估测、后测量验证的方法,使之逐步养成估测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估测能力的目的。
课时安排
1、毫米的认识,1课时。
2、分米的认识,1课时。
3、千米的认识,1课时。
4、米与千米的单位换算,1课时。
5、吨的认识,1课时。
6、长度、质量计量单位综合练习,1课时。
1、毫米的认识,一课时。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材第21、第22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
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的),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或储蓄卡),学生尺,曲别针,铅笔盒,数学书,铅笔或签字笔等。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曲别针、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和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和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数学书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怎么办呢?
引出毫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位于厘米间的1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2、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尺子,从尺子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10个)每个小格的长度有什么特点?(长度相等)
从观察和数格中得出,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度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硬币、磁卡、钥匙等)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用毫米作单位计量的。(电脑演示:①自动铅笔、签字笔标志0、5mm、0、7mm等;②天气预报,今日降雨量达到了多少毫米)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和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然后同桌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收获。
2、说课稿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的第1课时,本课内容是在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对于今后学习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同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毫米、分米长度概念的建立;教学难点是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和估测。
四、教法和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如下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
(2)巧设疑问,激发兴趣: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纸尺、塑料尺、一分钱硬币、小金箍棒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四根金箍棒(1米、20厘米、1分米、7毫米),生活中常见的接近1毫米和1分米的物品。
六、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情境导入,引发冲突:
课前,播放《西游记》主题曲《猴哥》,顺势引出孙悟空和他那件非常厉害的兵器——金箍棒,此时用课件展示金箍棒逐渐变短,最后变到耳朵里的过程,在学生回答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后,问他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随即老师拿出一号金箍棒。
学生先估计,然后量出长1米,也可以说长100厘米。出示长20厘米的二号金箍棒,先估计长度,再说说测量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3个目的:
一是选用富有童趣的素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整节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是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唤醒学生对米、厘米的记忆,有效复习了原有的知识。
三是这两根金箍棒在后面学习分米时,还将用到,可谓一材多用。
然后利用最小的金箍棒,引发冲突,学生用纸条尺测量时发现长度不到1厘米,用精确到厘米的纸条尺不能精确测量出其长度,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想办法。
并引导他们最终在尺子上0——1之间把毫米表示出来,并及时告诉学生,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数学家真的把每个厘米分成了很多的小格,并且规定这1小格就是1毫米,从而引入认识1毫米的教学。
这一环节通过动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充分暴露学生的认知起点,感受到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就是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和尝试,画出毫米以后,教师及时鼓励,说他们可以像数学家那样思考问题了,增强其自信心,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自主探究,认识新知
首先认识毫米,先让学生在尺子上找1毫米,再利用展台选几名学生指出不同位置的1毫米,使学生明白1厘米之间的每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然后通过用手势表示1毫米、找1毫米的物体、画几毫米等形式加深对毫米的认识和感知。
在教学毫米和厘米的关系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想,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自然、很轻松的得出结论:10毫米就是1厘米。学生在自己画线段时发现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会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明确毫米的用途,别看1毫米特别短,用处可不小,在生活中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精确的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要用到毫米。我们现在能不能准确测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呢?通过测量真正感受到毫米的用途,更明确了测量的方法。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在纸条尺上用剪刀剪下10厘米,老师再出示一根1分米长的小金箍棒,和学生10厘米长的纸条比一比,结果长度相等。
得出:1分米=10厘米。分米的教学直观引入,简单有效。接着通过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借助纸条或直尺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找一找身边长度大约为1分米的物体等形式充分感知1分米。
在理解分米和米的关系时,先让学生说说2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用剪下的1分米尺子比一比,也可根据分米和厘米的关系想一想。
学生能回答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然后让学生思考:1号金箍棒的长度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几分米,此处难度较大,学生发言完毕后,及时鼓励,并用课件演示:1米=10分米。
(三)总结长度单位
教师首先指出毫米和分米,同米和厘米一样,都是计量长度的单位,叫做长度单位。然后让学生把这4个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回答时,让其他同学分别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再请学生思考,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
该怎样选择长度单位。通过这一环节,对已学过的长度单位进行了梳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学生对长度单位的选择有了明确认识后,告诉他们:生活中,人们就是这样来运用长度单位的,然后出示几则信息: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约8844米。
中学生课桌高度应为7分米左右,椅子高度应为4分米左右。
新加坡竹节虫是世界上最长的昆虫,细长的身体达27厘米。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生活在古巴和美国的一种蜂鸟,其体长大约为5厘米。
地板厚度在6—8毫米之间能确保地板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及散热功能。
由此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巩固练习
在习题的设计上,不仅注重了知识的综合性、生活性、还注重了趣味性。我设计了两个题型:
一是单位换算,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每个题目都让学生说说自己换算的想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
二是改“八戒的日记”,这是对长度单位的又一次梳理,练习时,学生能通过用手势描述、在脑海中想象等形式来表述物体的长度,在感受用错单位造成笑话的同时,深刻体会到数学的亲切和合理选择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再通过“你想对八戒说些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明白对待学习要谨慎、认真。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然后教师总结,并告诉学生:金箍棒还能变得更长,也能变得更短更短,短到眼睛看不清了(课件)。
这就需要比米更大的单位和比毫米更小的单位,在今后的学习中会逐步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提前进行一些了解。这不仅对整节课进行了回顾,而且自然引出了下节课和以后将要学习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开阔学生思维的作用。
总之,整节课我始终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通过观察、估测、实测、思考等丰富的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其学习热情,让他们不仅学有所获,而且学得轻松、快乐!
七、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mm dm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
八、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做”数学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课的引入,注重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节《千米的认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千米”不像厘米、分米那样看得见、画得出,所以学生对“千米”的感知相对较少,这就为学生认识“千米”带来了困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灵活运用教材,是解决这一困难的有效途径。
根据上述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
2、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其中,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这一内容,我大胆走出教材的约束,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亲身体会,加深对“千米”的理解。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一、以一次旅游出发初识“千米”
同学们去过北京吗?你是怎样去的?去北京,哪种出行方式最合适呢?
暑假里,我们全家开车去了北京,路途上需要多长时间?请大家猜一猜。有人说是两小时,有人说三小时,这是我记录的时间,请大家来算一算吧!
我们的行程足足用了4小时,看来呀,北京离我们这里真的很远。我查了资料,大家请看:北京离我们这里大约是300——(千米)。
引出长度单位——千米(板书:千米的认识),并告诉学生: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用字母“km”来表示;“千米”也叫“公里”。
设计意图:去北京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是对学生生活积累的考查,探讨路途上用了多长时间,对第一单元“时、分、秒”进行了复习,将时间的长短与路程的远近联系起来,加强了知识间的融合。
二、从操场跑道出发感受“千米”
1千米有多长呢?出示第一幅情景图:
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几圈是1000米呢?
结合跑道,同学们能够有条理地分析出跑道两圈半的长度就是1000米,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观看动态视频,感受1千米的产生。
第二幅情景图就是一项实践活动,我把这项活动安排在了课前。在我校操场的北端有100米的跑道,我以做游戏的形式组织学生沿百米跑道走一走,并记录所用的时间、步数。
课堂上,我组织大家交流:
如果沿着百米跑道,走一个来回是多远?怎么走能走出一千米呢?
如果100米我大约要走200步,大约用了2分钟,1千米呢?
通过推算1千米要用的时间和步数,理解了(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事实上,我校操场上的跑道,一圈是300米,利用圆形跑道,怎样走出1千米的路程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说明1千米有多长;结合课前的实践活动,推算出步行1千米要用的时间,是对“1千米”的感知,从而加深了对“千米”的理解。
三、从校外旅游出发体会千米
有两名同学想去校外寻找“1千米”的路程,他们来了一次校外旅游。
他们从海港一小出发,都到过哪些地方呢?这就是他们的路线图,这是他们记录下来的数据:1千米、700米、1500米、2千米。
首先请同学们将各数按一定顺序排序,然后将这些数据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是在考查学生对长度的理解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路线图,请同学们说一说图上哪两个地方的距离是1千米?我们发现从学校到信达的距离是1千米,通过计算还能得知从信达到医院的距离也是1千米。
这张路线图中还藏着许多数学信息,小组内互相交流并汇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的意图是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距离,这比一圈一圈的跑道更加直观,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更能加深对“1千米”的理解。
四、学以致用
我设计的练习如下:课件出示。
这些都以答题卡的形式发给大家,完成这些练习之后教师进行订正。我认为一节数学课必须留给孩子安静的时间,让知识静静地融化、静静地沉淀。
最后,我给孩子们布置一道实践题:和爸爸妈妈来一次小小的旅游,寻找“1千米”的路程。
五、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km)公里。
1000米=1千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吨的认识》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说教材
《吨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节的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克、千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学习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对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通过插图说明吨在实际中的应用,结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明确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间的换算。
二、学情分析
通过课前调查了解到,20%的学生对于吨的概念比较模糊,不知道吨是质量单位,有65%的同学听说过吨这个单位,但并不知道一吨到底有多重,有15%的同学知道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在货车的车门上、电梯上看到过吨这个单位。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一吨的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四、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情况,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观念。
五、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质量单位吨,通过让学生搬一搬,抱一抱,算一算,跳一跳等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概念,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六、教学流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及周围环境中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数学学习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环节就充分利用这一理念,完成对吨的发现学习。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首先猜老师的体重,复习质量单位千克,然后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
(二)亲身体验,探究新知。
1吨到底有多重,为了帮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
1、搬一搬,直观感受1吨大米的重量。
我首先拿出1袋10千克的大米,向学生介绍。然后,每组发给1袋10千克的大米,每人搬一次,并说说感受。有的学生说轻,有的说重,让学生选出一名"大力士"来搬大米。
学生站在前面,教师一袋一袋的递加,直到搬不动。要求其他学生喊"加油",并认真观察"大力士"的表现。搬后请"大力士"说说感受。再让学生想象推算。学生想象如搬2袋、3袋……一直更多感觉如何?引导推算100袋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
2、抱一抱。直观感受学生体重,加深对1吨的印象。
同桌互相抱一抱,抱后相互交流各自的体重和感受。想象:如一起抱2个人、3个人有什么感觉?推算:如果按每人25千克计算,小组4个人共重多少千克?"这时,有同学可能会提出,那我们全班同学加在一起有没有1吨重啊?这时我抓住时机,先引导推算出40位同学约1吨重,再请全班同学起立(全班只36人),还请一位英语老师加上我自己(共约1吨)。一起"跳一跳",让学生感受一下1吨物体落地的感觉。
3、联系生活,强化对吨的认识。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重量约1吨呢?
一头牛重500千克,两头重1000千克,就是1吨猪一头100千克,10头1吨。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1吨。
4、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时学生可能会说出。
(1)很多物体重量的总和;(如100袋大米;40个同学等)。
(2)很重的物体的重量;(如大象的体重,鲸的体重等)。
(3)交通工具的载重量;猜一猜,什么叫载重量?(最多能承受的重量)。
3、爬坡题
第三单元测量
例11千米和1千克比较()。
1千米大B.同样大C.无法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千米和千克是两种不同的单位。解答时先明确:它们一个是长度单位,一个是质量单位,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不具可比性,所以它们无法比较,选择答案为C。
解答:C。
4、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测试卷(一)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只蚂蚁身长约5()。
2、一根黄瓜长约2()。
3、一辆货车的载质量是5()。
4、地球绕太阳每秒运行30()。
5、小学生一步长约4()。
二、在○里填上“>”“<”或“=”。
5吨○5200千克60千米○9千米。
3200分米○2300米2300克○3千克。
60毫米○6厘米5分米○5米。
三、辨一辨。(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一根跳绳长5分米。()。
2、3吨石头比3吨棉花重。()。
3、4吨比4100千克少100千克。()。
4、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长2313米。()。
5、量比较短的物体或者要求结果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分米=()厘米1米=()分米。
2厘米=()毫米6000米=()千米。
3千米=()米80毫米=()厘米。
五、解决问题。
1、一辆农用三轮车的载质量是3吨,要一次运走1100千克的苹果和2000千克的梨,在不超载的情况下,可以吗?
2、把下图中两地相距1千米的路线画出来。
3、张奶奶编中国结,每个中国结需要4分米彩绳。
(1)张奶奶有32分米的彩绳,能编几个中国结?
(2)小丽要编6个中国结,需要多少分米彩绳?
4、昆仑超市要进货,用载质量是2吨的卡车运送。如果派两辆这样的车,怎样装才能一次运完,而且不超载?
5、一根4米长的木头,现在要把它锯成5分米的木桩,可以锯成多少段?需要锯几次?
参考答案。
一、1、毫米2、分米3、吨4、千米5、分米。
二、<><<=<。
三、1、?2、?3、√4、?5、√。
四、201020630008。
五、1、1100+2000=3100(千克)3吨=3000千克3100千克>3000千克不可以。
2、小明家→少年宫→体育馆。
3、(1)32÷4=8(个)。
(2)4×6=24(分米)。
4、一辆车装1000千克的大米和900千克的油,另一辆车装400千克的水果、800千克的蔬菜和700千克的饮料;也可以一辆车装1000千克的大米和800千克的蔬菜,另一辆车装400千克的水果、900千克的油和700千克的饮料。
5、4米=40分米40÷5=8(段)8-1=7(次)可以锯成8段,需要锯7次。
(1)气温
年平均温度
15.7℃
最高月平均温度
19.8℃
最低月平均温度
12.6℃
极端最高气温
35.8℃
极端最低气温
-5.2℃
(2)、湿度
年平均相对湿度
84%
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
87%
月平均最小相对湿度
78%
(3)、气压
年平均气压:
949.7Pa
绝对最高气压:
952.5 Pa
绝对最低气压:
947.4 Pa
(4)、降水
多年平均降雨量:
960.0mm
历年最多降雨量:
1326.3mm
历年最少降雨量:
581.4mm
历年平均最多月降雨量:
482.0mm
历年最多月降雨量:
490.3mm
历年最多日降雨量:
239.5mm
(5)、降雪
最大积雪厚度:
7mm
(6)、风向、风速
风向:静风,频率
55
全年主导风向:NNE,频率
3
风速:多年平均风速
0.9m/s
(6-8月)夏季平均风速
1.0m/s
(12-.2月)冬季平均风速
0.7m/s
瞬间最大风速
20m/s
全年平均风速
0.9m/s
(7)、蒸发量
年平均蒸发量
879.2mm
最大蒸发量
1031.7mm
最少蒸发量
784.0mm
(8)、雾
多年平均雾日数
33天
最多年雾日数
86天
最少年雾日数
8天
(9)、雷暴日数
全年平均雷暴日数
34天
年最多雷暴日数
48天
年最少雷暴日数
19天
- 上一篇:卓尼天气预报一周7天_卓尼天气预报
- 下一篇:唐山天气记录_唐山天气温度历史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