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预报

文章内容

cz5气象仪_气象仪作用

tamoadmin 2024-08-03
1.中国有那些卫星、火箭2.给我我写关于神州5号的资料3.为什么没有神1、2、3、4,就从神5开始了,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

1.中国有那些卫星、火箭

2.给我我写关于神州5号的资料

3.为什么没有神1、2、3、4,就从神5开始了,

cz5气象仪_气象仪作用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焦点5 运载安全性 载人可靠性高达%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中国有那些卫星、火箭

12月22日12时37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托举五颗卫星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加注前一小时发现高空风速过大

气象会商后决定推迟发射

12月20日凌晨00时36分,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按流程开始煤油加注,一切程序都在按部就班进行。

测发大厅内,火箭各分系统和卫星试验队人员都在各自工位上监视技术数据,01指挥员清晰洪亮的调度指挥口令也在不断响起。

同样位于指控中心另一层楼的气象会商间,发射场气象系统负责人党建涛和航科集团气象工作人员焦急等待着高空气象探测的数据。

就在一个小时前,他们从观测到的数据发现,受近日南海热带低压和冷空气影响,高空风风速有加大迹象,如果到了发射窗口,风速过大,就不满足发射条件。

时间紧迫,必须尽快确定发射窗口的气象环境,发射场指挥部决定紧急召开气象会商。

“首先要排除是否是气象探测设备出现故障导致数据异常,然后再进行一次计算。”

“热带低压云系很强大,在高空中容易辐散,直接导致发射场高空风向突变,不可控因素很多,请上级慎重。”

经过紧张讨论, 科技 工作者们的意见很快达成一致:迅速检查气象设备仪器,确保探测数据可信,同时增加一次高空探测,再次进行预报。如果条件不满足,火箭坚决不能上天。

发射场任务指挥部对气象系统的建议表示肯定,增加的这次高空探测将成为关键。

“5、 4、3、2、1,放!”

凌晨1时许,增加的探空气球从放球员仙豪手中准时放出。

探空机房里,指挥员陈阳紧紧盯着数据接收终端。几分钟前,他已经把相关的气象设备反复检查了几遍。可以确定,设备没有任何问题,现在只能等待探测的高空风数据。

“报告指挥部,高空风最大值依然大于发射最低条件!”

半个小时后,陈阳通过对讲机报告,并指挥操作手迅速将数据提交预报室。

“推迟发射!”在拿到预报室的结论后,指挥部艰难作出决策。

暂停发射程序后,气象系统指挥员陈阳介绍,在文昌,火箭发射面临的最大气象考验就是“三高三强”:即高温、高湿、高盐,强台风、强雷暴、强降水。早在嫦娥五号任务期间,就先后有7个台风过境,所幸对发射任务没有造成制约性影响。

“在长八首飞中,气象系统更是加紧防范。早在发射前一周就组织高空风加密探测,为掌握发射窗口天气变化规律打好基础。”陈阳说。

气象台成立11年

连续不间断观测发射场气象数据

为确保火箭“零窗口”发射,文昌航天发射场气象台从成立至今,已连续11年连续不间断对发射场气象数据进行观测和积累,以便于对火箭发射窗口作精确的气象预报。

气象系统还根据积累的数据,总结归纳天气演变规律,对雷电、浅层风、高空风等影响发射的重要天气因素,专门进行了技术状态研究和短期预警预报。

鏖战一天一夜提供精准气象数据

助力“长八”锁定发射窗口

12月20日5时许,测发大厅内,马亚奇正指挥全系统按照既定措施进行应急处置。

气象系统值班机房,指挥员陈阳正召集业务骨干开会讨论,他们必须按照指挥部要求增加高空探测频次,重新对人力配置等相关工作进行统筹协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推迟发射后,因为停放期间CZ-8火箭煤油贮箱内液体温度升高,导致煤油容积加大,其中芯级模块已不满足发射条件,需进行芯一级煤油部分泄回及二次加注。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经指挥部决策,火箭动力系统组织对一级部分煤油进行泄回,而后根据气象预报窗口,择机重新进行二次加注。

此时,气象系统已经鏖战一天一夜。为给上级决策提供精准的实时数据,他们从上到下连轴转、两班倒。指挥员陈阳前脚刚开完协调会,后脚就进机房,他们在抢时间。“此时的气象数据很关键,为了窗口大家都很努力。”陈阳说。

最终,22日凌晨,任务程序再次启动。测发大厅里口令声清晰洪亮,发射工位上,岗位人员井然有序, 科技 人员们愈发的坚毅,为着最后的胜利发起冲锋。

当长八首飞圆满成功的消息传来, 科技 人员们紧绷的神经才得以放松,最终用圆满成功为年度航天发射画上圆满句号。

编辑 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给我我写关于神州5号的资料

太长了,不知你有没有耐心看。

中国卫星

(一)东方红一号卫星

://image.baidu/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6%AB%B7%BD%BA%EC%D2%BB%BA%C5%CE%C0%D0%C7&z=0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10年4月24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它的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卫星自重173千克,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初始轨道参数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倾角68.5度,运行周期114分钟。卫星外为直径约1米的近似球体的多面体,它以20.009兆赫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二)返回式卫星

从14年到1996年,中国共发射了1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有16颗按正常返回地面。它们当中最长的在太空飞行15天,送回的大量遥感资料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返回式卫星上良好的微重力环境,为开展空间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微量力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卫星质量1800-2100千克,工作寿命3-15天。

(三)东方红二号甲卫星

://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AB%B7%BD%BA%EC%B6%FE%BA%C5%CE%C0%D0%C7&in=14275&cl=2&cm=1&sc=0&lm=-1&pn=4&rn=1&di=2709559000&ln=27

东方红二号甲卫星是在东方红二号卫星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中国第一代实用通信卫星。它也是一颗双自旋稳定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该卫星1988年3月7日首次发射,现已发射3颗,分别定点于东经87.5度、东经110.5度、东经98度,覆盖个中国。此型号卫星主要用于国内通信、广播、电视、传真和数据传输。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3.68米的圆柱体卫星质量441千克,有效载荷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4年半。

(四)东方红三号卫星

://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6%AB%B7%BD%BA%EC%C8%FD%BA%C5%CE%C0%D0%C7&in=10661&cl=2&cm=1&sc=0&lm=-1&pn=3&rn=1&di=356111892&ln=26

东方红三号卫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射的通信卫星中,性能最先进、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卫星,达到了国际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东方红三号卫星于19年5月12日发射,5月20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东方红三号卫星用全三轴姿态稳定技术、双组元统一推进技术、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等先进技术,可满足国内各种通信业务的需要。

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2220×2200×1720(毫米)的双翼六面体,双翼展开后总长度为 18.096米。

卫星质量:1206千克(静止轨道),有效载荷24个C波段转发器,工作寿命8年。

(五)风云二号卫星

://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7%E7%D4%C6%B6%FE%BA%C5&in=11803&cl=2&cm=1&sc=0&lm=-1&pn=1&rn=1&di=1917286532&ln=362

风云二号卫星是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于19年6月10日发射,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它主要为提高中国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及时性及气象科研服务。卫星用双自旋稳定方式,星上装载的多通道扫描辐射计及数据收集转发系统能取得可见光云图、红外云图和水汽分布图。它还可收集气象、海洋、水文等部门数据,收集平台的观测数据监测。

主要技术参数

外形尺寸:直径2.1米,高1.6米的圆柱体

卫星质量:起飞时1369千克,工作寿命3-4年。

(六)一号卫星

://image.baidu/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7%CA%D4%B4%D2%BB%BA%C5&in=9487&cl=2&cm=1&sc=0&lm=-1&pn=44&rn=1&di=487828684&ln=111

一号卫星是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无线电传输的对地观测遥感卫星,将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在中国3个地面站配合下,卫星传输的遥感图像可覆盖中国全部陆地、海域和大部分邻国的全部或大部分领域,并可获取国外任一区域的地面图像信息,经地面加工处理成各种所需的,供用户使用。一号卫星1988年经中国和巴西批准、进行联合研制。

外形尺寸:2000×1800×2250(毫米)的单翼六面体

卫星质量:1540千克,有效载荷五谱段CCD相机等,工作寿命2年。

火箭起源于中国,是我国古代的重明之一,早在宋代就发明了火箭,在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的火箭技术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火箭是热机的一种,工作时燃料的化学能最终转化成火箭机械能.现代火箭用来发射探测仪器,以及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空间的飞行器.目前各种型号的中国火箭有:

1、长征一号是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它以两级液体火箭为基础,加固体第.固体发动机由固体发动机研究院研制.全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技术抓总.箭长29.46m,最大直径2.25m,起飞质量81.5t,起动推力达106 N.二、有转接锥壳相连.第与第二级完全分离后,起旋火箭点火,使第在空中自由起旋.整流罩用水平抛脱.长征一号火箭具有将300 kg的卫星射入倾角为70°、高为440km的圆轨道的运载能力.

1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再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送入轨道.

“长征一号”的改型,“长征一号丁”,在原一二级基础上,更换固体发动机,将使其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700kg~750kg.

2、长征二号两级液体运载火箭,全箭长约32m,最大直径3.35m,起飞质量190 t,一级装有4台发动机,地面推力为2.8×106 N,二级主发动机真空推力7.3×105 N,还有4个可以遥控的游动发动机(总推力4.7×104N),能将1.8 t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14年11月首次发射,由于一根导线有暗伤,导致飞行试验失败.15年11月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准确入轨.接着,又发射两次,均获成功.

随着卫星对火箭运载能力要求的提高,“长征二号”火箭也作了相应的技术状态的修改,使技术性能和运载能力均有所改进和提高.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 t左右,命名为“长征二号丙”,多次发射均获得成功.发射表明:“长征二号丙”设计方案正确,性能稳定,质量可靠,获得国内外同行的好评.

3、长征二号E即长征二号捆绑火箭,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第一枚推力捆绑式(也叫集束式)运载火箭,它是以经过改进的“长征二号丙”火箭作芯级(一级加长4.6 m,二级加长5.2 m)第一级箭体上并联4个长15.3 m,直径2.25 m的液体助推火箭.上面级和卫星都装在直径4.2 m,高10.5 m的整流罩内,全箭长49.7 m,芯级直径3.35 m,芯级一级发动机4机关联,加上4枚助推火箭,总推力为6×106N,可把8.8 t有效载荷送入200 km的圆轨道,1988年底获准研制,只用了18个月的时间,实现了预定目标.1990年7月16日首次发射,一举成功,把一颗巴基斯坦的科学试验卫星和一模拟有效载荷准确送入轨道.用如此短的周期,研制成功一个新型大推力运载火箭,这在我国是史无前例的,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属罕见,它为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和满足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需要奠定了基础.1992年为澳大利亚发射两颗美制第二代通信卫星.

这种火箭,如配以中国的固体推进剂的上面级可将3 t的有效载荷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如配以液氢液氧推进剂上面级,构成“长征二号E/HO”,其同步轨移轨道的运载能力将达到4.8t.

4、长征三号是以“长征二号丙”为原型加氢氧第组成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总设计和研制第,第一、第二级由上海航天局承制,全箭总长44.56 m,起飞质量202 t,起飞推力2.8×106 N,第氢氧发动机在高空失重条件下二次启动.其同步转移轨道推力为1.4×104N.年1月29日首次发射,由于第发动机二次启动不正常,卫星进入近地轨道运行.经过70个昼夜的奋斗,4月8日再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为香港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成功地发射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标志着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始步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

5、“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甲”是为发射新一代通信广播卫星而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它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同步转移运载能力由原来的1.4 t提高到2.5 t,它是一种大型液体火箭,全长52.5 m,直径和整流罩均超过长征三号,起飞质量241 t,起飞推力3×106 N,火箭质量近40 t,自1986年2月开始研制,重大技术有30多项,其中火箭的推力氢氧发动机,冷氦加温增压系统,动调陀螺四轴平台,低温氢气能源双向摇摆伺服机构等4项技术已属世界一流.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倾注8年心血研制的这种运载火箭,至今发射3次,均获成功,巍巍长箭涉三关,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一页新的篇章.

首试锋芒送双星.1994年2月8日北京时间下午4时34分,最新研制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将一颗“实践4号”空间探测卫星和一颗模拟卫星送上太空.

前功尽弃经磨难.第二枚“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于1994年11月30日凌晨1时2分在西昌卫星中心发射成功,火箭点火升空后,经过24分钟飞行,把我国新一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送入近地点20.58 km,远地点36 220 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完成第三次变轨,进入巡航姿态.经过三次变轨后,卫星已在准同步轨道上运行.由于星上姿态控制推力器燃料泄漏,未达到进入同步轨道的目的.19年5月12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地将“东方红3号”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长征三号乙我国自行研制、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新型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乙”于19年8月2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菲律宾卫星送入轨道,这表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具备了能把5 000 kg有效载荷送入高轨道的能力.这是长征火箭第46次成功发射,也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第12次执行商业发射服务合同.

“长征三号乙”火箭全长54838 m,起飞质量426t,可将50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倾角为28.5°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它充分继承了长征系列的芯级除贮箱加长,结构加强及整流罩加大以外,与长征三号甲火箭相同,也具有在真空条件下二次启动能力的氢氧发动机技术和同轴挠性平台等技术.火箭一级周围捆绑的4个助推器,与长二捆火箭完全相同.由于捆绑了助推器,其控制和遥测系统在长三甲的基础上作了相应的修改,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中高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马部海卫星是美国劳拉空间系统公司在fs1300平台的基础上设计的三轴稳定地球同步通信卫星,它共有30个C波段转发器和24个KU波段转发器,能向菲律宾、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提供语言、图像和数据传输等通信服务.马部海卫星是亚洲地区功率最大的通信卫星,其最大分离质量约3770kg,在轨道寿命超过12年.它将定点在东经144暗某嗟郎峡 .19年10月17日凌晨3点1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一次发射升空,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远地点47 922 km近地点201 km,倾角24.4?,卫星质量3 700 kg,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48次发射.

7、风暴一号是两级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局研制,火箭长32.6 m,直径3.35 m,起飞推力2.8×106 N,起飞质量191 t,推进剂为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一级发动机由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二级发动机由一台主发动机和四台可切向摇摆的游动发动机组成.制导系统用平台一计算机全惯性系统,姿态控制用有源网络校正装置,贮箱用主强度铝合金材料,用自然增压方案.“风暴一号”可把1 500 kg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

为了提高运载能力,用了大幅度减轻结构重量,降低发动机混合比偏差,一级用耗尽关机.二级主发动开机后用游动发动机小推力飞行入轨等措施.为了提高轨道精度,用了速度导引有机结合的制导方法,为了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卫星,攻克了结构动力学和多星分离运动学的技术关键.

15年以来,“风暴一号”先后发射了六颗卫星.它们是三颗科学技术实验卫星和1981年9月20日用一枚“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的三颗卫星.

8、长征四号是一种多用途常温推进剂运载火箭,具有性能优良,结构可靠,成本低廉,发射场通用,使用方便等特点,由上海航天局研制.

“长征四号”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推进剂,全长41.9 m,改进的一、二级直径为3.35 m,新研制的直径为2.9 m,火箭起飞质量249 t,起飞推力3×106N.“长征四号”在总体上进行了优化设计,加长一级推进剂贮箱4 m,加大一级发动机推力2×105N,用两台5×104N推力的发动机,减轻结构设计质量约300 kg,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高,该火箭运送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250 kg,运送900 km高度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运载能力为1 650 kg.“长征四号”在国内大型运载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数字式姿态控制系统.三子级全程氮气压力值增压输送系统,三子级双向摇摆发动机.无水肼表面张力定箱,单层高强度铝薄壁共贮箱等多项先进技术.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两次发射太阳同步轨道“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均获圆满成功.“长征四号”具有两种不同直径的卫星整流罩,可适应不同质量和尺寸的有效载荷,也可一箭多星发射,这为承担多种卫星的发射业务,特别是为发射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卫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附:

主要数据 长/m 芯级最大直径/m 起飞推力/N 运载能力/t 轨道/km

长征一号 29.46 2.25 1.04×106 0.3 400

长征二号 32 3.35 2.8×106 1.8 近地

长征二E 49.7 3.35 6×106 8.8 200

长征三号 44.56 3.35 2.8×106 1.4 同步轨道

长三甲 52.5 3.35 3×106 2.5 同步轨道

长三乙 54.848 3.35 5.0 同步轨道

风暴一号 32.6 3.35 2.8×106 4.8 200

长征四号 41.9 3.35 3×106 1.25 同步轨道

://image.baidu/i?ct=201326592&cl=2&lm=-1&tn=baiduimage&pv=&word=%B3%A4%D5%F7%D2%BB%BA%C5%BB%F0%BC%FD&z=0&fm=rs1

为什么没有神1、2、3、4,就从神5开始了,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焦点5 运载安全性 载人可靠性高达%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一直都有啊 只不过神舟5号才开始实际载人发射

神舟1-4号都是模拟实验飞船

在1999年11月20日,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第一艘“神舟”太空船。有一个电子实验样机但没有生命保障或紧急状况逃脱系统,“神舟”(也提到到被称为“神舟”-1)在飞船上没有携带任务负载。任务只是要测试太空船它本身。这也是长征(ChangZheng)-2 F运载火箭 第一次发射,被明确地设计用于有人操纵宇宙飞行。

在1999年11月20日当地时间06:3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1月19日22:30)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JSLC)被一枚CZ-2 F运载火箭发射,太空船在离地升空之后大约10 分钟进入轨道。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8:49“远望”(YuanWang)-3遥测船离开那米比亚海岸集太空船的信号,而且命令返回点火,“神舟”太空船飞行了21个小时11分钟(环绕轨道14圈)。

太空船再返回太空舱进入了地球大气层而且飞过阿拉伯半岛海岸,然后越过巴基斯坦上空,而且进入中国领土越过了西藏。在30公里高空锥形降落伞展开和再返回太空舱在内蒙古预定的登陆点中着陆。太空舱在1999年11月21日北京时间03:41(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999年11月20日19:41)降下。

“神舟”-1任务在中国有人操纵空间-921中标明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次任务形成了进行随后的任务的第一个基础,最后主导到第一次成功的有人操纵任务之上。

“神舟” -2

“神舟”-2无人操纵太空船在2001年1月9日北京时间09:0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1:00)发射,服务的一部分被当做将来的有人操纵航天原型,太空船也携带了复杂的空间科学实验室,总数为64个科学实验负载量,包括15个在再返回模组中,12个在轨道模组中和37个在前部的外面托板上。这些包括了一个微-重力晶体成长装置,生命科学实验和19种动植物;宇宙射线粒子探测器;中国的第一台伽玛射线爆炸检测器。

“神舟”-2在它的飞行期间安排了三次升起轨道的调整,到达330x345公里轨道任务初始阶段结束。在地球轨道运行117圈之后,降落和服务模块与前部的轨道模块和外面的托板分离。在返回发射之后使用服务模块,再返回太空舱从服务模块分开,北京时间2001年1月16日19:22(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1:22)在内蒙古草原上降落。

缺乏再返回太空舱公开,导致推测再返回太空舱可能已经在再返回期间被破坏,但是这不能够是确认的。

“神舟” -3

地面人员工作在“神舟”-3返回的太空舱上。这是被装备完全生命支援系统和紧急状况逃脱系统的第一艘太空船。它也携带了一个虚拟宇航员测试系统。

“神舟”-3无人操纵太空船在北京时间2002年3月25日22:00(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4:00)发射。“神舟”-3太空船是第一次装备有人操纵的飞行全部需要,包括生命支援和紧急状况逃亡系统。太空船也携带了一个虚拟宇航员测试空间环境生命支援系统的可靠性。

在地球轨道中停留6天18小时51分钟之后,“神舟”-3的太空舱在北京时间2002年4月1日16:51(格林威治标准时间08:51)在内蒙古返回到地球。轨道模块在轨道中运行保持直到2002年11月12日。

“神舟”-4

回收人员跑向前面降落在内蒙古太空船登陆位置的“神舟”-4再返回太空舱。这是最后一次无人实验任务,在921之下已经被实行。

“神舟”-4是第四次以及最后一次在有人操纵任务之前被发射的无人实验太空船。太空船在2002年12月30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2月29日16:40)发射。

“神舟”-4携带一个可收回乘员模块,具有所有的陈设、测试设备和二名虚拟宇航员,为有人操纵发射估定它的生存能力。附加地太空船也用于地球观测、空间环境监听 、微-重力流体物理学和生物学技术研究,携带了52个科学负载量。在地球轨道上停留7天以后,“神舟”-4 的再返回太空舱在北京时间2003年1月5日19:16(格林威治标准时间11:16)被成功地找回,在地球轨道上剩余的轨道组件另外运行了六个月之久。

整个任务据说是全部成功,使领导层决定发射下一个任务,第一次有人操纵太空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