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哪些_中国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寒潮对人类的影响
2.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七大惊人影响是什么?
3.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什么?
4.四季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6.气候变化的因素和影响是怎么样的?
全球变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寒潮对人类的影响
下面是关于气候变化造成的四种影响:
1、温度上升:气候变化导致地球温度上升,这表现为全球变暖现象。温度上升会引发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如热浪、干旱和强降雨等。这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健康等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2、气候模式变化:气候变化导致了全球气候模式的不断改变。这包括降雨模式的改变、季节性变化的错位以及风向和气流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和生态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能导致洪涝、干旱和作物减产等问题。
3、海平面上升:由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海平面正在逐渐上升。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地区的居民、城市和生态系统。可能导致海岸侵蚀、咸水入侵淡水资源、岛屿消失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4、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栖息地破坏,使得一些物种失去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一些生物无法适应快速的气候变化,造成物种灭绝。这对生态平衡、食物链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发生气候变化的原因
1、温室气体排放:人类活动,尤其是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和天然气)以及森林砍伐,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其中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这些温室气体会在大气中形成温室效应,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人类活动导致了土地利用的改变,如森林砍伐、城市化和农业扩张等。这些活动会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释放出更多的碳,并减少了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七大惊人影响是什么?
寒潮对人类的影响如下:
1、生活影响:寒潮天气会导致供暖需求增加,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压力增大。同时,由于道路结冰、交通受阻,人们的出行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寒潮还可能导致农作物受损,影响农业生产。环境影响:寒潮可能会导致一些环境问题,如冻土融化、雪崩等。
2、经济影响:寒潮会对农业、畜牧业、渔业等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产量下降,价格上涨。同时,由于供暖需求增加,电力、燃气等能源价格也可能上涨。此外,寒潮还可能导致商业活动减少,影响经济发展。
3、社会影响:寒潮天气可能会导致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同时,由于供暖需求增加,电力、燃气等能源供应压力增大,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能源短缺、停电等。心理影响:长期的寒潮天气可能会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寒潮的形成
1、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和高山地区的冷空气向南移动,同时热带地区的暖湿气流也向北移动,这为寒潮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气象条件。高空急流:在寒潮发生前,高空急流一般会有所增强,这为寒潮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急流增强时,冷空气会加速南下,从而形成寒潮。
2、极地高压:极地高压是寒潮的主要冷空气源。在极地高压的作用下,冷空气会向南移动并逐渐加强,最终形成寒潮。冷暖气团交汇:当北方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时,会产生大规模的冷暖空气交汇,这为寒潮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气象条件。
3、地形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面临太平洋,受东亚季风影响较大。北方地区经常受到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的冷空气影响,而南方则经常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这种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容易受到寒潮的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会对寒潮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什么?
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七大惊人影响:性生活减少。
气候变化还会带来更为惊人的影响,地球生态系统与动物之间相互依赖性,意味着一旦气候发生变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将不得不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适应自然环境。从动物生理学、物种界限到人类行为和组织,以下即是全球气候变化给人类和其他生物带来的七大惊人影响:
1、人类会遭遇更多的鲨鱼攻击 科学家指出了人类会遭遇更多鲨鱼攻击的两个原因。一是海水升温让鲨鱼向北迁移,二是夏季持续时间更长,海水温度更高,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会在海滩嬉水度夏。无论是哪个原因,都有可能使鲨鱼攻击人类的案件增加,特别是在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其影响会更加明显。据统计,2015年是全世界报告鲨鱼在未受挑衅的情况下攻击人类次数最多的一年,共发生98起,比2014年多26起,比2005年多40起。鲨鱼攻击人类事件的频发,促使人类捕猎更多的鲨鱼,这进一步激怒了鲨鱼。2016年,包括人类挑衅鲨鱼在内的鲨鱼攻击事件高达156起。包括国际鲨鱼攻击档案馆(International Shark Attack File)在内的众多鲨鱼追踪机构警告称,人类不应再去挑衅鲨鱼。
2、人类性生活减少 近年来美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原因有很多,比如增加避孕措施和经济衰退。但事实证明,气候变化也是其中一个原因。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在201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一旦日常平均气温超过80华氏度(相当于26.7摄氏度),那么在8到10个月之后,人口出生率将下降0.4%。这听起来似乎并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但如果这种人口出生率下降趋势延续下去的话,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每天少生大约1000名孩子。根据气候变化模型,日平均气温超过80华氏度的天数将逐年增多,从最初的每年30天到现在的90天,这将导致每年减少大约10万新生婴儿。研究人员指出,虽然人口出生率会在寒冷季节中增加,差不多能弥补因炎热季节带来的出生率下降,但就整体而言,出生率仍处于净减状况,人口出生率反弹仅能弥补大约32%的新生婴儿减少。
3、人类睡眠时间更少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科学家尼克·奥布拉多维奇(Nick Obradovich)和同事根据当前气候发展趋势预测,到2050年每100个美国人每月就会增加6个不眠之夜,到2099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4个。与其它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一样,因为空调费用以及空调设备老化陈旧等因素,贫困人群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因为空调设备使用频率更少,他们的生活更易受到气温变化的影响。尽管科学家仍在努力搞清楚人类睡眠的工作机制及其产生的影响,但根据常识,睡眠不足会导致生产力下降,更易患上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以及普遍性认知能力减退,尤其是在记忆巩固方面。总而言之,气候变化将让人们夜不能寐。
4、人类变得更加暴力 当你被解雇的时候,肯定需要一个发泄渠道。通常情况下,我们以体热中枢来形容生气程度,这可能具有心理学基础。据调查,一旦人们感到身体发热,他们便会萌生更具攻击性的念头、感觉和行为。此外,高温不仅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愤怒,而且还让我们误以为他人也具有攻击性和对抗性。在美国,气温较高地区的暴力犯罪发生率高于气温相对较低的地区,即使是在剔除贫困差异、失业和年龄分布等众多因素之后。有一项研究调查分析了近60个国家,结果发现气温升高与暴力事件密切相关,尤其是存在冲突和局势不稳定的地区。研究人员根据他们的模型预测称,如果全球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凶杀案发率将上升6%。
5、飞机起飞更加困难 在今年炎热的夏季,菲尼克斯一天之内就取消了40个航班,当时该市气温高达118华氏度(相当于47.8摄氏度)。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热空气的密度低于冷空气,而且空气温度越高,飞机产生升力的难度就越大(空气中分子较少,难以与机翼发生交互反应)。对于从地面起飞的飞机而言,并不一定必须要减少空气密度,延长机场跑道也能让飞机拥有更多的时间来产生足够的升力,但对于一些机场而言,由于成本、地形限制和后勤检修等方面的因素,延长机场跑道是不可行的。一个更为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减少飞机重量,但这反过来会导致飞机载客量减少,或者加强对乘客行李和随身物品的限制。
6、蜜蜂舌头变小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古西堡分校进化生态学家妮可·米勒·斯特鲁特曼(Nicole Miller-Struttmann)和同事在洛基山脉的三个地方收集了170只蜜蜂,并将测量结果与上世纪70年代的存档样本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发现,两个主要蜜蜂种类——Bombus balteatus和Bombus sylvicola,舌头的平均尺寸比40年前小了。蜜蜂舌头越长,越擅长吸食长管花卉,而舌头短的蜜蜂却无法吸食。米勒·斯特鲁特曼和同事由此认为,由于气候变化,花的种类减少,导致蜜蜂的舌头发生了很大变化。
7、北极灰熊数量越来越多 北极冰层减少迫使北极熊在陆地上生活的时间越来越长。对于灰熊而言,气候变暖将使它们缩短冬眠时间,同时更喜欢北部气候。最终,北极熊可能会更多地与灰熊在一起活动。这两种熊都颇具领地意识,但在交配季节,这种意识似乎会发生改变,导致杂交而来的灰熊长有淡褐色皮毛、北极熊的鼻子,但仍然留有灰熊较宽的肩部。
四季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
1、气候变暖,使得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和低地被淹没,造成大量难民,陆地上冰川融化,近期导致地表水增加,洪涝危害加大,远期导致淡水资源减少,人类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危机。
2、气候变暖,会导致世界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的变化,中纬度地区的耕地会退化成草原,粮食产量减少,高纬度地区会因变暖降水量会增加,适合于温带作物的生长,有利于粮食的增产。
3、全球气温升高的同时,海水温度也随之增加,这将使海水膨胀,导致海平面升高.再加上由于极地增暖剧烈,当大气中CO2浓度加倍后会造成极冰融化而冰界向极地萎缩,融化的水量会造成海平面抬升。
全球气候变化应对措施:
1、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此注意以下几方面:
(1)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进而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采用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核能、氢能等;也可以提高常规能源中水能的利用比重,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先进经验。
2、植树造林,使森林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界有一条法则,叫做适者生存,或又称适者健康。适,就是适应、顺应的意思。人生活在大自然当中,那么人体的一切生理、心理活动就要与自然界常处在一种相对的和谐与统一之中。因此,人类的健康与长寿就必然和大自然息息相关了。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自然界的正常规律,亦是一切生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倘若违背这个规律,就要遭受灾害或疾病缠身。四季气候变化的突出表现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物随着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也逐渐产生并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相应规律,人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也逐步具备了适应自然界的良好人体结构和生理上的应变能力。因此,所谓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就要求人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要按照四季气候的不同特性来调节自己,正象《灵枢·本神篇》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从而强调人体顺应四时自然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人体适应自然的能力,以利用自然的有利因素,抵抗自然变化的不利因素,来保证人体的健康长寿。
谚语云:一年之际在于春。当春回大地,气候转暖,生机勃发的时候,应随气温而逐渐减衣,并调整作息,晚睡早起;多从事户外活动(如踏青等),使身心愉快,情志舒畅;饮食不宜过饱,并少食辛辣。夏季炎热,阳光充沛,体热熏蒸,汗淋如雨,体力消耗较大。因日长夜短,使睡眠不足,故当以午睡补充,但卧不当风、不贪凉;宜常饮水而不食生冷不洁之物;常洗浴,使皮肤疏松洁净,使体热外泄。秋季有“一场秋雨一场凉”之说,植物逐渐凋谢,生物始眠,早晚温差悬殊。中老年人宜随气温变化勤添换衣,应常运动,食宜温暖;体弱者可择适宜补药服用,以增强抗病能力。冬季寒冷,万物闭藏,人体也应该避寒就温。起居上应早睡晚起,饮食宜增加营养;并应因地制宜地加强自我健身运动,使气血流畅,筋骨强壮。
气候阴晴冷热的变化,往往对人的情绪产生一定的影响;气候的突然变化还可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的改变又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每当秋高气爽、天气温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往往乐观条达,心情舒畅;每当寒风阴雨、干燥闷热的天气,人的心情就会变得烦躁易怒或抑郁低沉。
春秋两季,当气温在18~22℃时,人们不仅感觉舒适,心绪稳定,而且学习和工作效率也特别高。倘若环境温度超出34℃时,则不仅令人大汗淋漓,酷热难受,而且心情也焦躁不安,容易发生诸如过食冷饮、凉水冲身、夜卧当风等对健康有害的过激行为。但是,当环境温度下降到10℃以下,人的情绪就变得沉闷而低落了;低于4℃时,就会严重影响大脑思维。
夏冬两季,虽然由于自然气温的热与冷,超过或不足于人体体温的正常界限,但人体为了与自然气温相适应,自身具有生理调节能力来与它相平衡。倘若持续高温或寒冷、或不能立即与它相适应,这样的话,就不仅仅是情绪上的改变,甚至还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除冷热气温变化外,诸如阴雨、潮湿、大雾、大风等天气,也都能影响人的思维及其注意力,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气候变化的因素和影响是怎么样的?
案例一: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大部分属北亚热带,小部分属中亚热带北缘。年均温14~18℃,最冷月均温0~5.5℃,绝对最低气温-10~-20℃,最热月均温27~28℃,无霜期210~270天。农业一年二熟或三熟 ,年降水量 1000~1400 毫米 ,集中于春、夏两季。地带性土壤仅见于低丘缓冈,主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农业发达,土地垦殖指数高(上海62.1%,江苏45.6% ),是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盛产稻米、小麦、棉花、油菜、桑蚕、苎麻 、黄麻等。
河汊纵横交错 ,湖荡星罗棋布 ,湖泊面积2万平方千米 ,相当于平原面积 10% 。两湖平原上 ,较大的湖泊有1300多个,包括小湖泊,共计1万多个,面积1.2万多平方千米,占两湖平原面积的20%以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 。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大淡水湖,与长江相通,具有调节水量,削减洪峰的天然水库作用,产鱼 、虾、蟹、莲、菱、苇,还有中华鲟、扬子鳄、白暨豚等世界珍品,水产在中国占重要地位,素称鱼米之乡。
案例二:三江平原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日照时数2400~2500小时,1月均温-21~-18℃,7月均温21~22℃,无霜期120~140天,10℃以上活动积温2 300~2 500℃。冻结期长达7~8个月,最大冻深1.5~2.1米。年降水量500~650毫米,75~85%集中在6~10月。三江平原广阔低平的地貌,降水集中夏秋的冷湿气侯,径流缓慢,洪峰突发的河流,以及季节性冻融的粘重土质,促使地表长期过湿,积水过多,形成大面积沼泽水体和沼泽化植被、土壤,构成了独特的沼泽景观。沼泽与沼泽化土地面积约240万公顷,是中国最大的沼泽分布区。湿生和沼生植物主要有小叶章、沼柳、苔草和芦苇等。其中以苔草沼泽分布最广,占沼泽总面积的85%左右,其次是芦苇沼泽。土壤类型主要有黑土、白浆土、草甸土、沼泽土等,而以草甸土和沼泽土分布最广。三江平原素以“北大荒”著称,在50年代大规模开垦前,草甸、沼泽茫茫无际,亦有成片森林,野生动物繁多。开垦后建有许多大型国营农场,“北大荒”已变成了“北大仓”,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案例三:截至目前,新疆风能发电装机总容量18.6万千瓦,约占全国的23%。在新疆风力发电已成为很多边远农牧区解决生活用电的主要方式之一。
新疆是全国风力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大型并网型风力发电非常适合新疆的地域特色。据新疆风能研究机构介绍,新疆特殊的地形形成了九大风区,总面积约有15万平方公里,可装机储量约在两亿千瓦以上。仅以达坂城风区为例,该风区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的通风口,一年中10个月以上时间有风,风速稳定,总面积1600平方公里,年风能蕴藏量约250亿千瓦时,可装机容量在400万千瓦以上。
由以上三个案例可看出,气候对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影响,不仅造就了温暖潮湿丰富多产的鱼米之乡,而且还促使形成了被誉为“地球之肾”的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同时还为能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清洁的可持续的途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兼备。不仅如此,气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一个地区的风俗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案例四: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北京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北京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中国南方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同时屋顶也采用两面坡的排水结构。
不同气候影响了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化。
案例五:“春城”昆明
昆明地处低纬度高原,天气常如二、三月、花开不断四时春,人称“春城”,是云南省的首府,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中部,云南省东部,滇池盆地北部,三面环山,南临滇池,河流纵横,形成了富腴肥沃的坝子。由于海拔高,纬度低,阳光明媚,雨量充沛,气候如春,景色宜人。昆明四季温暖如春,全年温差较小,市区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最热时月平均气温19℃,最冷时月平均气温7.5℃。虽然昆明有“春城”的美称,但但一日之间有四季。尤其是春、冬两季,早晚气温一般比较低,所以旅行者最好能准备几套保暖的衣服,以备不时之需。
案例六: 盛夏,沙特阿拉伯浩瀚的沙漠地带温度高达40摄氏度~50摄氏度,可当地居民穿着宽大的阿拉伯长袍在热浪灼人的沙漠上行走却显得气定神闲,若无其事。
阿拉伯长袍的特点是宽大,能遮住全身,外面的风吹到袍内,能迅速蹿遍上下,起着一种“烟囱效应”,将身体散发出的湿气一扫而去。与此同时,由于人体皮肤都被宽大的长袍遮住,阻挡了日光对体表的直接照射,而灌满长袍的空气又起到了良好的隔热作用,因而使人感到凉爽、舒适。沙特阿拉伯的服装设计研究专家认为,阿拉伯长袍的设计对创造长袍内舒适的微小气候起着很好的调节作用。
所谓长袍内的微小气候,是指人体皮肤与最内层服装内空气湿度与温度的状态。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阿拉伯人穿着最感舒适的状态是皮肤表面的平均温度约在33摄氏度,长袍内层衣服与皮肤间的空气温度为31摄氏度~33摄氏度,相对湿度为40%~60%,如果长袍内微小气候不理想(不论是温度或相对湿度),都会使人体中枢神经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以致引起身体其他系统功能的某些紊乱,出现烦躁、困乏、心悸、头晕等症状。
处于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沙特阿拉伯人为了创造服装内舒适的小气候,制作长袍的布料会选择那些吸湿性和散发性都较好的织物,如麻织物、丝绸、棉织物等。长袍的色彩大多选用清淡颜色,一般以白色、淡蓝、浅绿色为主,以尽量减少吸收热量。在款式设计上,都从有利于内外空气对流的角度来考虑,长袍的领和袖开口部分都相对大一些,并以穿着宽松、内外换气良好为前提。穿着这样宽松的长袍,在活动时能起到鼓风的作用,加速了空气对流,休憩时则起到“烟囱”的作用,促进长袍内的换气。
沙特阿拉伯人选择长袍作为主要服饰,就是为了适应终年少雨燥热的热带沙漠环境。
气候系统是一个由大气、海洋、冰和陆地构成的复杂系统。气候系统内的各个组成部分均能相互作用。比如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是大气环流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又能驱动海洋的上层环流,大气能够输运水汽,从而影响陆地的植被分布和表面径流状况,而植被的覆盖情况又能反过来影响地表的辐射收支,进而影响大气的温度场分布。
尽管气候系统是如此的复杂,但通过气候学、大气科学、海洋学等各个领域内专家的努力,我们对于导致气候变化的因素已经基本了解。这些因素,按照人类对其的贡献,可以分为2大类: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自然因素: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①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太阳辐射。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忽略地热的作用),其辐射强度的变化对于气候系统有很强的作用。但是由于对于太阳辐射的观测历史较短,人们大多是用历史记录中的黑子大爆发来估计辐射的强弱。太阳辐射的变化曾被用来解释欧洲历史上的小冰河期。
②地球轨道的变化。因为地球公转轨道和自转状态的变化,也能导致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少和分布的变化。并且对应这几个量,古气候的资料也发现了对应的气候周期。相应的理论称之为“米兰科维奇理论”。
③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是由很多的板块组成的,而且板块是运动的。板块的运动会改变海陆的分布,从而改变地球表面辐射的分布,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些都会引起气候的变化。因为板块运动的速度非常非常慢,这种影响的尺度应该是百万年级的。
(2)人为因素:
①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在空气中含量的变化通过温室效应可以导致大气温度发生相应的变化,再通过各种反馈过程,从而引起整个气候系统的变化。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烷和氟利昂。
②气溶胶。人类燃烧化石燃料还会排放大量的气溶胶,比如烟尘、硫化物等等。气溶胶对于气候的作用主要有2种:1)直接影响太阳辐射;2)形成云影响太阳辐射。因为云对于辐射的影响比较复杂,所以对其第二种作用的估计还不是很准确。有报告显示人类排放的气溶胶对气候的整体作用是降低温度,也就是说,空气污染反而缓解了全球变暖的趋势。如果我们将来把污染治理好了,就相当于又对全球变暖作出“贡献”了。
地表状况的改变对气候有影响③地表状况的改变。地表状况的改变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的反射强度,因此也会对气候有相应的影响。
当这些自然因素或者人为因素发生变化之后,气候系统内部的反馈机制就开始起作用。这些反馈机制主要包括对地球辐射、水蒸气、冰、云和大气海洋环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就导致了我们看到的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使珊瑚岛礁被破坏
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多尺度、全方位、多层次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存,但它的负面影响更受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经产生了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由于适应能力有限,容易受到严重的,甚至不可恢复的破坏。正面临这种危险的系统包括冰川、珊瑚礁岛、红树林、热带雨林、极地和高山生态系统、草原湿地、残余天然草地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等。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增加,遭受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在数目上会有所增加,其地理范围也将增加。
气候变化使鱼类的多样性锐减
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遭受洪涝、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洼地带甚至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气候变化对农、林、牧、渔等经济社会活动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加剧疾病传播,威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的身体健康。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如果温度升高超过2.5℃,全球所有区域都可能遭受不利影响,发展中国家所受损失尤为严重;如果升温4℃,则可能对全球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的损害,造成全球经济重大损失。据2006年我国发布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农业、水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海岸带等方面,可能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南方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森林和草原等生态系统退化、生物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台风和风暴潮频发、沿海地带灾害加剧、有关重大工程建设和运营安全受到影响。
由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适应今天以及最近过去的气候,因此,如果这些变化太快使得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不能适应的话,人们将很难应付这些变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这可能会对基本的人类生活标准(居住、食物、饮水、健康)产生非常有害的影响。对于所有的国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将会增大天气灾害的风险。气候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其中一些变化实际上是不可逆转的,因此我们更要关注的是负面影响。据统计,1950~2000年,特别是1990年以后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急剧增加。原因有2个,①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②我国总体经济体量增加,因此经济损失绝对值大幅升高。
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以负面为主。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部门之一。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农业成本和投资大幅度增加。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等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尤其是江河流域和海岸带低地地区以及迅速发展的城镇,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山体滑坡。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也可能因高温多雨而加剧。
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气候变化对玉米也有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是负面的。预计到2030年,我国3大作物,即稻米、玉米、小麦,除了浇灌冬小麦以外,均以减产为主。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也很大,全球变暖使水循环的过程速度加快,降水的空间不均匀性增加。气候变化对重大工程也有影响,如长江上游降水量的增加,导致地质灾害的频率会增加,对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气候变化也会影响青藏铁路和公路,大大增加铁路和公路运行维护的投资。
同全球一样,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远远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气候问题和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带来十分严峻的威胁,这种威胁仍将持续并不断加剧。科技界应当特别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采取适应和减缓措施,不断提升气候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政府、公众和科学家的共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