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气象台台风_佛山 台风预警
1.今年广东的台风何时登陆,台风在何地还是登陆?
2.2021双台风在哪里登陆-对广东天气影响
3.台风最大是什么色
4.9615号台风的形成过程
台风是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发生于夏秋季节,从产生的条件来看,一是源源不断的水汽来源;二是26度以上的洋面温度。当到达中高纬以后,热量条件欠佳,自然实力大减,危害就消失了,所以,气象台就不管它了,停止对它的编号,收走它的名字,当作它已经消散了。
今年广东的台风何时登陆,台风在何地还是登陆?
台风实时路径可通过中央气象台·台风网、中央气象台或当地气象台(如广州为广州市气象台)查询。
查询入口1:
中央气象台·台风网(://typhoon.nmc.cn/web.html)
查询入口2:
中央气象台(://.nmc.cn/publish/typhoon/probability-img2.html)
查询入口3:
广州市气象台(://.tqyb.cn/gz/weatherLive/typhoon/)
2021双台风在哪里登陆-对广东天气影响
新华网广州7月24日电(记者吴涛)记者24日从广东省气象台获悉,台风“韦森特”已于24日凌晨在广东台山市赤溪镇登陆。受其影响,广东将有大风大暴雨。
据广东省气象台介绍,今年的第8号台风于24日4时15分在台山市赤溪镇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3级,风速达到40米/每秒,中心最低气压955百帕。
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梁健告诉记者,受“韦森特”影响,广东省沿海海面出现了11到13级大风,其中珠海桂山镇录得最大阵风41.3米/每秒;珠江口两侧和粤东地区出现了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广东省气象台预计,“韦森特”登陆后将继续以15到20公里的时速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缓慢减弱。24日到25日,粤西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有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台风最大是什么色
南海低气压其实目前对国内多个城市都会造成影响,比如在广东,对天气影响就比较大,所以近期大家出门注意哟,天气可能不会太好,大家出行记得带伞呢。
双台风胚胎发育中据中央气象台消息,7月5日早上,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热带低压,该热带低压今天(7月6日)上午8点钟位于福建漳浦东南方大约330公里的海面上,就是北纬22.0度、东经119.9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7级(1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
预计,该低压中心将以每小时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变化不大,并将于今天晚上在福建泉州到广东惠来一带沿海登陆(热带低压或热带风暴级,7-8级,15-18米/秒)。
另外,7月5日下午,南海也生成了一个热带低压。南海热带低压的中心今天上午8点钟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南偏东方大约360公里的海面上,就是北纬16.0度、东经112.1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7级(1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1002百帕。
预计,该低压中心将以每小时1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加强,有可能于未来12-24小时发展为台风,并将于7日上午在海南岛东部一带沿海登陆(热带风暴级,8-9级,18-23米/秒)。
广东天气预报据广东天气官微消息,随着强势副高北上,海上季风云团十分活跃,目前巴士海峡和南海都有热带低压活动,从云图来看两个TD都有明显不对称性,结构比较分散。受双TD影响环流,今明两天广东省南中部雷雨趋于活跃,自西向东有中到大雨,沿海有6~8级大风,注意海上交通安全,大家也要关注最新的预报预警信息。
广东省气象台预计,受两个热带低压共同影响,未来两天有明显降水过程。
6日,粤东和梅州的部分市县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珠三角南部市县有(雷)阵雨局部大雨,其余市县多云局部有(雷)阵雨。
7日,粤西有大雨局部暴雨,珠三角和粤东市县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余市县多云有(雷)阵雨。
8日,粤西和珠三角市县多云有分散阵雨,其余市县晴天间多云局部有阵雨。
6-7日,广东沿海海面、南海中北部海面、巴士海峡和台湾海峡南部海面风力6~8级,粤东沿海和雷州半岛先后有6级大风、阵风8级。
9615号台风的形成过程
台风最大是红色,是指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台风 台风预警信号分五级,分别以白色、蓝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台风白色预警信号 含义:48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
台风蓝色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预警信号 含义: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气旋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
台风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12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
暴雨 暴雨预警信号分,分别以**、橙色、红色表示.
暴雨**预警信号 含义:6小时内本地将可能有暴雨发生,或者强降水将可能持续.
暴雨橙色预警信号 含义:在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50毫米以上,且雨势可能持续.暴雨红色预警信号 含义:在过去的3小时,本地降雨量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
台风(英语:Typhoon)是赤道以北,日界线以西,亚洲太平洋国家或地区对热带气旋的一个分级。在气象学上,按世界气象组织定义,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12级(即64节或以上、每秒32.7米或以上,又或者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称为飓风(Hurricane)或其他在地近义字。西北太平洋地区用之近义字乃台风。世界气象组织及日本气象厅均以此为热带气旋的最高级别,但部分气象部门会按需要而设立更高级别,如中国中央气象台及香港天文台之强台风、超强台风,台湾中央气象局之强烈台风,以及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超级台风。
广义上而言,“台风”这个词并非一种热带气旋强度。在台湾、日本等地,将中心持续风速每秒17.2米或以上的热带气旋(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定义中的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均称台风。在非正式场合,“台风”甚至直接泛指热带气旋本身。当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达到热带风暴的强度,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日本气象厅会对其编号及命名,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的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
据美国海军的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统计,1959年至2004年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的台风发生的个数与月份,平均每年有26.5个台风生成,出现最多台风的月份是8月,其次是7月和9月。科学家曾估算,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个氢弹、或10亿吨**所释放能量的总和。
分类
过去我国习惯称形成于26℃以上热带洋面上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s)为台风,按照其强度,分为六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自1989年起,我国用国际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划分标准。
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
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风速6~7 级,(10.8~17.1 m/s);
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8~9 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风速10~11 级,(24.5~32.6m/s);
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13级,(32.7~41.4m/s);
强台风(severe 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50.9m/s);
超强台风(Super 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名字由来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台风”这一名称,作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
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台”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都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所以称为台风。“台风”是音译词,英文中typhoon是根据中文粤语发音toi fong音译至英文,再进入普通话词汇中的。
typhoon在美语中指发生在西太平洋或印度洋的热带暴风。若追溯其语源,也许很少有单词能像typhoon 一样表明汉语、阿拉伯语、东印度语和希腊语的多国语言背景。希腊单词typhon 既是风神的姓名又是意为“旋风,台风”的普通名词,被借入到阿拉伯语(就象在中世纪时许多希腊语单词进入阿拉伯语一样,那时,阿拉伯人的学问保存了古典的风格,同时在把它传向欧洲时又有所扩充)。Tufan,希腊语的阿拉伯语形式,传入到了印度人使用的语言,11世纪时讲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入侵者在印度定居下来。这样,阿拉伯语单词的衍生,从印度语言进入英语(最早记载于1588年),并以如touffon和 tufan的形式出现于英语中,最先特指印度的猛烈风暴。在中国,给了热带风暴的另一个单词-台风。汉语单词的广东语形式toi fung同我们的阿拉伯语借用词相近,最早以tuffoon 的形式于1699年载入英语,各种形式合并在一起最后变成了typhoon。
台风实际上是一种热带气旋。
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如果在南半球,就叫作旋风。
(1)指亚洲太平洋及南中国海海域的热带气旋。
(2)台风是产生于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热带气旋。
(3)随着发生地点、时间和叫法不同。
近年台风
①在西北太平洋(日界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比如在东亚、东南亚一带就称为“台风”。
②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台风在欧洲、北美一带称“飓风”。
③在菲律宾被称作“碧瑶风”。
④在孟加拉湾地区被称作“气旋性风暴”。
⑤在印度半岛被称作“热带气旋”。
⑥在澳洲被称作“畏来风”。
⑦在墨西哥人则称之为“鞭打”。
⑧在南半球则称“旋风”。
(4)台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风向在北半球地区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为顺时针方向)。在天气图上,台风的等压线和等温线近似为一组同心圆。台风中心为低压中心,以气流的垂直运动为主,风平浪静,天气晴朗;台风眼附近为漩涡风雨区,风大雨大。
有史以来强度最高、中心附近气压值最低的台风,是超强台风泰培(英语:Typhoon Tip,台湾译名:狄普),日本19年的大范围洪灾就是由这个台风造成的。
台风的成因是地面温度高,气流上升,海面风和水蒸气由于比重大,沿地面补充地面空气,海面温度低吸收地面上升的空气、水蒸气补充空间,由于海面大,温差小,海面上空聚集水蒸气多,降雨范围广,水蒸气结水时体积缩小,周围水蒸气补充便形成大风。
形成原因
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特点
台风源地
台风源地,指经常发生台风的海区,全球台风主要发生于8个海区。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东部3个海区。从每年台风发生数及其占全球台风总数的百分率的区域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发生62个台风,大洋西部发生的台风比大洋东部发生的台风多得多。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区为最多(占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东南太平洋至今尚未发现有台风生成。西北太平洋台风的源地又分三个相对集中区: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关岛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在南海形成的台风,对我国华南一带影响重大。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占到了总数的65%。而在20°以外的较高纬度发生的台风只占13%,发生在5°以内赤道附近的台风极少,但偶尔还是有的,如福建省气象台就发现10~11这两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个台风发生在5°N以南区域。据近十多年来卫星资料的分析,发展成台风的扰动云团,在几天前即可发现,所以实际上扰动的初始位置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认为发展成台风的初始扰动大多数产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据云图分析,认为每年有三分之二台风的扰动起源于非洲大陆。这些扰动一般表现为倒V形或旋涡状云型,它们沿东风气流向西移动,到达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时,便发展成台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台风的初始扰动位置,也要比以前发现的位置偏东。
国际上以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来确强度并进行分类:
热带扰动级别
(由于热带扰动是热带风暴的前身,为了对其研究和追踪,有一套独特的分级方式):
以反映热带扰动的结构好坏程度分为Low(表示差),Medium(表示一般),High(表示好)。一旦其加强成热带低压,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就会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告(TCFA),这时的扰动可能是Medium或High级别。但是,并非所有系统在获升格为热带低压前都会发出TCFA,尤在当前东亚命名机构为日本气象厅(JMA)的情况下,若JMA相当迅速地命名,JTWC可能在非惯常发报时间发布TCFA,也可能直接升为热带低压(这样的情况较少见)。
台风结构
台风是一个强大而具破坏力的气旋性漩涡,发展成熟的台风,其底层按辐合气流速度大小分为三个区域:①外圈,又称为大风区。自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半径约200~300km,其主要特点是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②中圈,又称涡旋区。从大风区边缘到台风眼壁,半径约在100km,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区域,破坏力最大;③内圈,又称台风眼区。半径约5~30km。多呈圆形,风速迅速减小或静风。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层区(包括外云带和内云带)、云墙区和台风眼区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大约在1公里以下)、高空流出层(大致在10公里以上)和中间上升气流层(1公里到10公里附近)三个层次(图1台风结构示意图)。在台风的低层,有数支同台风区等压线的螺旋状气流卷入台风区,辐合上升,促使对流云系发展,形成台风外层区的外云带和内云带;相应云系有数条螺旋状雨带。卷入气流越向台风内部旋进,切向风速也越来越大,在离台风中心的一定距离处,气流不再旋进,于是大量的潮湿空气被迫强烈上升,形成环绕中心的高耸云墙,组成云墙的积雨可高达19公里,这就是云墙区。
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云墙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云墙区,所以云墙区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当云墙区的上升气流到达高空后,由于气压梯度的减弱,大量空气被迫外抛,形成流出层,而小部分空气向内流入台风中心并下沉,造成晴朗的台风中心,即台风眼区。台风眼半径约在10~70公里之间,平均约25公里。云墙区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区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
台风在低层主要是流向低压的流入气流。由于角动量平衡,在内区可产生很强的风速,在高层是反气旋的流出气流。上下层环流之间通过强上升运动联系起来,这是台风环流的主要特征。台风中最暖的温度是由下沉运动造成的,它出现在眼壁内边缘以内,这里有最强的下沉运动。在台风低层最大风速半径处,辐合最强,最大风速值半径的大小随高度变化甚小,并处于眼壁之中。
台风能量
台风结构的不对称性也是人们注意的特点。分析表明,无论是在台风内区和外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种不对称性对于台风发展和动量及动能的输送等有重要的作用。天气尺度的台风是大气中很强的动能源,因而对大气环流的变化和维持应有重要的影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能量问题上还有人指出,角动量的水平涡旋输送在台风外区很重要;另外,在外区动量的产生和输送也很重要,它们在台风能量收支中不应加以忽略,这些都与台风的不对称性有关。
台风中心叫台风眼,以其为同心圆由内向外分别是旋涡风雨区和大风区。台风眼的形成, 系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而旋转时所造成之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之风力互相平衡抵消,而使强风不能再向中心聚合, 因此形成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而且因为有空气下沉增温现象, 导致云消雨散而成为台风眼。
生命周期
孕育阶段
经过太阳一天的照射,海面上形成了强盛的积雨云,这些积雨云里的热空气上升,周围较冷空气源源不绝的补充进来,再次遇热上升,如此循环,使得上方的空气热,下方空气冷,上方的热空气里的水汽蒸发扩大了云带范围,云带的扩大使得这种运动更加剧烈。经过不断扩大的云团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逆时针旋转起来(在南半球是顺时针),形成热带气旋,热带气旋里旋转的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把空气都往外甩,中心的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压力不断变小,形成了热带低压—台风初始阶段。
发展(增强)阶段
因为热带低压中心气压比外界低,所以周围空气涌向热带低压,遇热上升,供给了热带低压较多的能量,超过输出能量,此时,热带低压里空气旋转更厉害,中心最大风力升高,中心气压进一步降低。等到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会提升到更高的一个级别,热带低压提升到热带风暴,再提升到强热带风暴、台风,有时能提升到强台风甚至超强台风,这要看能量输入与输出比决定,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台风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
成熟阶段
台风经过漫长的发展之路,变得强大,具有了造成灾害的能力,如果这时登陆,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消亡阶段
台风消亡路径有两个,第一个是: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消亡之后的残留云系可以给某地带来长时间强降雨。第二个是:台风在东海北部转向,登陆韩国或穿过朝鲜海峡之后,在日本海变性为温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消亡较慢。
相关
编号命名
人们对台风的命名始于20世纪初,据说,首次给台风命名的是20世纪早期的一个澳大利亚预报员,他把热带气旋取名为他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借此,气象员就可以公开地戏称它。
在西北太平洋,正式以人名为台风命名始于1945年,开始时只用女人名,以后据说因受到女权主义者的反对,从19年开始,用一个男人名和一个女人名交替使用。直到19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决定,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并决定从2000年1月1日起开始使用新的命名方法。
新的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的一个命名表,然后按顺序年复一年地环循重复使用。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以及越南等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每个国家或地区提供10个名字。这140个名字分成10组,每组的14个名字.按每个成员国英文名称的字母顺序依次排列,按顺序循环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同时,保留原有热带气旋的编号。特点是:每个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容易发音;在各成员语言中没有不好的意义;不会给各成员带来任何困难;不是商业机构的名字;选取的名字应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可,如有任何一成员反对,这个名称就不能用作台风命名。
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在保护人类。台风给人类送来了淡水,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台风还使世界各地冷热保持相对均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台风太大太多不行,没有也不行。
浏览台风命名表,已很少用人名,大多使用了动物、植物、食品等的名字,还有一些名字是某些形容词或美丽的传说,如、悟空等。“杜鹃”这个名字是中国提供的。就是我们熟悉的杜鹃花;“科罗旺”是柬埔寨提供的,是一种树的名字:“莫拉克”是泰国提供的,意为绿宝石:“伊布都”是菲律宾提供的名字,意为烟囱或将雨水从屋顶排至水沟的水管。
台风的实际命名使用工作由日本气象厅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负责,当日本气象厅将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热带气旋确定为热带风暴强度时,即根据列表给予名称,并同时给予一个四位数字的编号。编号中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热带风暴在该年生成的顺序,例如,0704即2007年第4号热带风暴。
根据规定,一个热带气旋在其整个生命过程中无论加强或减弱,始终保持名字不变。如0704号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其英文名均为“Man-Yi”,中文名为“万宜”。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中国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这些名字大都出自提供国和地区家喻户晓的故事等。中国提供的名字是:“龙王”、“”、“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一般情况下,事先制定的命名表按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但遇到特殊情况,命名表也会做一些调整,如当某个台风造成了特别重大的灾害或人员伤亡而声名狼藉,成为公众知名的台风后.为了防止它与其它的台风同名,台风委员会成员可申请将其使用的名称从命名表中删去,也就是将这个名称永远命名给这次热带气旋,其他热带气旋不再使用这一名称,比如说“海燕”。当某个台风的名称被从命名表中删除后,台风委员会将根据相关成员的提议,对热带气旋名称进行增补。
从2000年1月1日起,中国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使用热带气旋名字。此前,我国一直用热带气旋编号。
(二) 9月初,菲律宾以东的季风槽再次活跃,深厚对流持续爆发。此时副高正强而有力地西伸着,脊线南落到27N,牢牢控制华南沿海。这种华南西行台风的经典形势,人们司空见惯。 9月2日,JTWC顺理成章地升格了一个热带扰动,关岛附近。初生的她成长得并不迅速,对流日消夜长,2天后才整合出完整的LLCC。有高空反气旋的助力,辐散良好。JTWC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 9月5日早上,JTWC升格,热带低压23W诞生,18小时后,JTWC升格热带风暴。经过4天的发展,它终于获得命名:Sally,一个温柔而又美丽的名字。 在2000年以前,中国气象局只用年份+编号来称呼台风,Sally这个名字也许无人知晓,但9615这个编号,却让人闻风丧胆。 事实上,Sally并不如她名字般“温柔”,而是实打实的“女汉子”。良好的辐散,微弱的风切变,很不错的水温,命名后的半天,她从热带风暴增强为一级台风。副高非常稳定,她朝着西北偏西方向前进,试图闯入巴士海峡,直捣广东。 是的,广东仍没有台风登陆。 (三) 经历近半个月的休整,菲律宾以东的水温偏高,一片火红。Sally没有疲倦的意思,继续向颠峰冲刺,能量不断向中心汇集,CDO的组织越来越紧密,对流不断爆发。终于,她的风眼打开了,越来越清晰地镶嵌在CDO中。 9月7日晚上,Sally在吕宋北部近海爆发出一个无云、清晰而且浑圆的风眼。与此同时,她的眼墙也拥有不错的对流。JTWC分析出T7.0的强度,随即给出了140kts的评价,最高等级的五级台风!HKO把强度定在95kts,放在今天属于强台风上限。相对保守的JMA、CWB的评价为85kts、48m/s。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CMA,只给出40m/s960hPa的强度。事实上,登陆的实测远不止如此。 此时的Sally已经接近吕宋岛,无可避免地受到地形干扰,增强的脚步总算告一段落。同样是地形的影响,Sally几乎以正西的路径通过海峡,风眼横穿巴林塘群岛。不敢想象,五级台风眼墙下,这几个落后的岛屿是怎样的惨烈。直到十几年后,这些岛屿才陆续建成气象站。没有实测,我们永远不知道Sally的巅峰是怎样的。人们所知的,只有200公里外的台湾兰屿,阵风34.8m/s,恒春阵风26.9m/s,这些不痛不痒的记录。 失去实测的支持,人们只能依靠卫星的图像。可是1996年的中国,风云二号静止卫星尚未发射,风云一号两颗试验星早已寿终正寝,只能依靠国外的卫星数据。尚未进入信息时代的96年,气象局并不容易。只有一个可怕的事实摆在眼前:一个超强台风正通过巴士海峡,将正面袭击广东! (四) 人们终于意识到来者不善,HKO也意识到Sally的威胁,于是在9月8日早上5点发出一号戒备信号,此时Sally刚进香港800km警戒线不久。 太阳徐徐升起,阳光普照大地,和缓的偏北风轻轻吹拂,空气中弥漫着闷热的气息。9月8日白天,华南普遍出现高温天气,台母从东南方蔓延而来。熟悉台风的人们都知道,这是台风来临的征兆,他们猜中了开头,却意料不到,台风来得这么快这么猛…… 副高死死地压在华南上空,Sally取了飞速的西北偏西路径,24小时平均移速达到了32km/h,最快时超过40km/h,她与19年的台风荷贝(Hope)齐名,成为有记录以来横过南海速度最快的台风! 8日傍晚,仅用12小时,Sally狂奔500公里,闯进116E,进入香港东南方不足400km的范围。广东气象台照惯例在17点发布台风警报。而HKO也发出三号强风信号,声言“发出8号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的机会不大”。事实证明HKO是错误的。 黄昏最后一缕阳光在漫天的台母中消逝,接下来的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 入夜后,东北风依然清劲,空气显得有一丝闷热。谁也不知道风力将在哪一分钟增强,只能静静地等待。 20点,Sally飘进香港东南方290KM的地方,Sally细小的仅有250km的6级风圈仍然没有碰到陆地。 21点,风力稍微增强,离岸的岛屿出现强风,但陆地安详的气氛依旧没有打破。这也许是暴风雨来临之前最后的宁静了。 22点,强风终于来了。飞快的移速加剧了半圆效应,Sally的危险半圈覆盖着整个华南沿海。位于珠三角东部的香港首当其冲。细雨一阵接一阵地下着,横澜岛的风力在1个小时之内,从10m/s增强到17.5m/s,接近8级。澳门气象局见情况不妙,迅速改挂八号东北风球,但HKO依然沉默。 随着Sally步步逼近,越来越大的东北风夹杂着密集的雨滴,地扑向南粤大地。 23点,横澜岛的风力进一步增强,跃升到25m/s后不再下降!此外,香港各地的持续风速普遍上升到强风等级以上,离岸和高地更吹起烈风甚至暴风,维港岌岌可危。HKO还在犹豫。 9日凌晨2点,Sally在香港以南180km掠过。现在,香港要直面Sally威力最强的东北象限了。闪电如丝带般在空中飞舞,雷暴震醒一户又一户,狂暴的东南风窜进维多利亚港,激起一波又一波狂潮,香港普遍出现0.8~1.3m的增水,横澜岛记录到全港最大的阵风(除山地外)——140km/h,13级,长洲录得1小时平均风速88km/h,接近10级。HKO无奈地在2时15分“补发”了一个,也是1996年唯一的八号风球。 随着Sally迅速移离,香港的风雨渐歇,HKO在5:40除下八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3小时25分的八号风球是年以来最短的。 天亮了,打工仔照常上班,学生哥则额外获得一天阳光期。Sally给香港留下的,除了30~80MM外的雨水,就是大风后的凌乱,树枝和碎片遍地。 这仅仅是Sally献上的见面礼。 (五) 进入九月份,北方的冷空气蠢蠢欲动。正当台风在海上兴风作浪时,一股冷空气悄然扩散到江南地区,并在9日早上进入广东。这无疑给Sally增强了“风雨潮”的威力。在更大的气压梯度之下,香港到阳江一带沿海先后出现8~12级,阵风10~15级的大风,其中,上川岛阵风38m/s,阳江闸坡>40m/s,阳江47m/s。前方的茂名和湛江危在旦夕。 9日上午8时,9615台风进入112E,阳江正南方的海面上。广东气象台向湛江一带发布台风紧急警报,预测Sally极有可能在湛江附近登陆。 对湛江人来说,台风司空见惯,登陆湛江的不在少数。这天早上,生活依然继续,人们侥幸地希望台风离去,全不知即将登陆的是风力高达50m/s的强台风,似乎一厢情愿地相信,8007和5413号特大台风永远不会再临。 整个湛江市不分上下,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台风的警报发布不到位,防台措施没有落实,民众收不到最新的台风消息,学校继续上课,人们继续上班,继续上街。海上的渔民还有没回港的,海上油床作业人员没有撤回,渔排上的人们依然守护着他们的血汗…… 早在前一天的晚上,湛江港就已改挂3号风球(8级)。防台指挥部下午起就逐个打电话到有关单位,通知紧急防台。部分单位非但无人值班,甚至在台风登陆前夜还没开始做防台工作,认为台风第二天晚上才登陆,第二天上午做防台工作还来得及;某公司一位负责领导还不以为然地说,风大时船长自然会离码头的。 湛江港内的情况不容乐观。由于船员繁多,锚地有限,港内已达过饱和状态。商船、渔船、渡船、军用舰船以及各种各样的小船,不分本港外港,密密麻麻地挤进这片水域。一旦走锚,将引发可怕的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台风距湛江已经不足120km,烈风圈早已覆盖粤西沿海,眼墙步步逼近。此时的湛江,天色更加阴晦,跑马云漫天飞驰,7~8级的东北风夹杂着细雨,给蒙在鼓里的湛江人敲响最后的警钟。 应该庆幸,不少人意识到情况不妙。部分学校在没有收到停课通知下,及时安排学生回家。街上的人们陆续躲避,渐大的风雨中,从容的等待。 (六) 9点半,Sally的眼墙开始接触颤抖的湛江,噩梦降临:风声吞没一切,雨点遮天蔽日,垃圾杂物漫天飞舞。摩托车转眼被掀翻,汽车失控,交通瘫痪。平日看似屹立不倒的大树顷刻倒下,巨型广告牌竟如孩子手中的纸鹞般飘荡在空中。湛江港内,重达几十吨的巨型龙门吊机,竟像玩具一般脆弱,折断、破损、滑进大海…… 此时,湛江气象台的气氛无比紧张,气象工作者紧绷的神经一次又一次被不断刷新的数据所震惊。当年气象站还在老城区,仪器远没有当今的先进,用的是达因自记式风速计,原理是用一块悬吊在空中的板,通过记录风吹动时板上扬的角度,换算成风速,误差可想而知,而且风速纸上限值为50m/s。同样的,当年使用的旧式气压自记仪,量程仅960hPa-1050hPa。 在9615这样强悍的台风下,如此低端的仪器根本不足以记录她的狂暴。湛江东部沿海所有风速仪基本被摧毁,气象台的仪器勉强维持工作。每一阵大风过来,风速计指针猛然都往上一跳,终于风力再也没低于12级了。 10:00~10:37,风速9次超过40m/s,测得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48.8m/s,并3次记录到57m/s以上的强阵风。由于风速太大,风速仪的笔尖被风压出风记录纸外,超出观测极限,没能录得实际最大风速和极大阵风——至少可以肯定,持续风>50m/s,阵风>57m/s。 11时前后,9615号强台风在湛江吴川市吴阳镇沿海登陆!本年度首个在广东登陆的台风,也是建国以来最晚的初台。 是的,风眼来了。11:00~11:12期间,风速降到了最低,期间有5分钟为静风,此后风力再度加大。 至于气压,08时为993.1hPa,10时34分为953.5hPa,10时56分为942.3hPa(此时吹北风11m/s,台风中心仍未达到最近距离),3小时下降了47.6hPa,随后超过气压自记仪下限,时间长达43分钟!根据推测,9615号台风在11时10分左右距离湛江站最近,此前1小时内,最大半小时降压17hPa,湛江市气象台最终将最低气压订正为938.9hPa以下。 与此同时,在坡头南油港湾海面上的南海503船测得最大风速61m/s,滨海283船测得最大风速65~68m/s;在湛江港内的台湾怡荣号商船测得65~70m/s的最大风速。 而在30公里外的登陆点吴川市吴阳镇,当年没有气象观测站,极大风速无法考究。 值得注意的是,湛江市区处于台风路径的西侧和南侧,即安全半圈里。按9615将近40km/h的移速推算,危险半圈的风力甚至可达55m/s以上。 风向要回南了。俗话说“回南大过北”,事实上,当9615通过最近点后,湛江城区完全处在安全半圈内,风力不比台风登陆前强。风向迅速逆转为西北风-西风-西南风,西向的强风虽然没有东向的向岸风来得猛烈,但是风向的急剧变化,物体受力急剧改变,原来坚固的物体迅速失去支撑。原本安全的地方毫无保留地曝露在狂风中。湛江市供电供水完全崩溃,城镇陷入一片混乱…… 港内的隐忧,终于变成现实。部分船舶按习惯抛了左长右短的八字锚,想待风大后再放长右锚链。如果处在台风右半圈(危险半圈),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可是湛江港却处在台风左半圈,船只逆时针顺风向左转时,由于锚链受力不平衡,发生走锚。拥挤的水域发生连锁反应,船舶首尾相碰,连环相撞受损,最后沉没。 13级以上的大风持续了40分钟,12级大风持续了1小时48分钟,8级以上大风持续了7小时。 9615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几个小时后,她再次在广西北海和防城港登陆。登陆北海时气压只剩960多hPa,但是她依然能用40m/s以上的阵风来证明她的实力,也使她成为广西北海历史上数一数二的特大台风。王者总有告别时,1天后,9615壮烈地消逝在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中。 (七) 随着9615的远离,狂风已经退去,但雨水绵延不断,在9月9日一天里,降水量达到80~150mm。道路充满着积水和垃圾。大量的大树被剥光了树叶树枝树皮,最终成了根柱子倒在地上!灯柱被狂风掰弯,伏倒在地。倒塌的房屋不计其数,许多建筑物成了只剩下钢筋水泥的光壳子。受损的房屋更是多不胜数。其中,庞大的湛江体育馆后来用了数千万元重修。无家可归的人只能到暂住地躲避,在风雨中痛哭失声。 海边的景象惨不忍睹。狂风掀起了1~2米的风暴潮,粤西沿海大部分地区都超过了警戒水位。港内船舶近三分之一走锚,碰撞受损,百吨重的船只被风浪抛上海堤。渔船沉没,船上渔民生死未卜,港内共捞起具尸体。海堤溃决,鱼塘、虾塘、水田、农田完全被淹没,联成一片分不清边界。香蕉、甘蔗没有一棵是直立的。 更让人不堪回首的是台风后的社会秩序。被人们忽略的水井成了救命之源,蜡烛和油灯供不应求,不少黑心店主哄抬物价,屡禁不止。人心惶惶之时,谣言四起。深夜时分,有人散布地震谣言。市民如同惊弓之鸟,不管夜深和停电,匆匆收拾行囊,慌张地往市郊空旷地区逃难。市内上演一幕幕紧急大逃亡的恐怖场景,仿佛战乱年代重临。最后,人们在两公里外的郊区市场停歇下来,呆了三个多小时不见动静,胆子大的便回家去了。 整个湛江城,伤亡惨重。亲历者回忆道:“我永远忘不了那几位因接送孩子而不幸在台风中遇难的家长。”“不少人在屋里因顶不住门窗而被旋转的家具活活打死打伤;路上行人不少被刮起物品打死,打伤的随处可见”“当时医院里满是伤员,医用缝线极短时间内就用光” 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全省死亡人数330人,受灾人口873万人。风灾中,倒塌或损坏房屋116.4万间,农业受灾面积44.4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218.63亿元。其中,仅湛江市死亡人数就达256人,受伤人数23000人。 湛江遭受空前毁灭性破坏。世界首次出现龙门吊被风吹下大海,整个湛江港大型机械受损或摧毁达到55台。湛江电网的电线、电塔彻底摧毁,与省电网解列。通信线路、光缆全部中断。供水、交通亦完全瘫痪,全市停电、停水、停工、停课,遭受毁灭性破坏。台风冲毁江海堤135.3公里,桥涵168座,农作物受灾面积21.84万公顷,损粮19.1万吨,沉船3996艘。 (八) 实测数字而言,9615无疑是有记录以来,登陆广东最强台风,后来的天兔未必能超出9615的记录。9615号台风的破坏力远远超过了那个年代的设施防御标准和人们的认识水平,哪怕放在当今,也未必吃得消。有几点教训,是当今必须吸取的。 首先,台风信息必须快速准确的发布。像9615这样路径稳定的台风,只知道登陆点远远不够,民众以惯常的思维,对登陆时间判定失误,耽误了防台工作,造成损失,台风信息必须及时准确的传达到相关单位。何况大气瞬息万变,前后两次预报的差别可能非常大,即使是信息媒体发达的今天,信息也难免滞后。 其次,防灾认识必须普及,防灾措施必须落实。如果说9615以极强的强度登陆是天灾,那么麻痹大意、侥幸心理就是人祸。港口疏浚,设施检查是长期的工作,保证的是灾害来临时的安全。明文规定的防御措施,就必须执行,该防的防,该撤的撤,服从指挥。 再次,必须以足够高的标准对自然灾害进行防护。当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发,没有人能保证9615这样的超强台风何时回重临。没有遇到不代表不会遇到,应当在投入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取高标准的防护,确保工程在使用年限内的安全率。 人类社会,始终会不断进步的。极端无法避免的前提下,有正确、合理的应对,灾害将永远留在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