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预警

文章内容

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有哪些_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

tamoadmin 2024-07-29
1.气象专业学校的排名2.何建新出生于哪里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学院概况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介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8月

1.气象专业学校的排名

2.何建新出生于哪里

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学院概况

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有哪些_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成立于2008年8月,其前身为我国著名的大气物理学家王鹏飞教授于1960年创建的南京气象学院大气物理学系。截止到2008年11月的统计数据,学院有在校本科生995人,硕博士262人(不含延期毕业的硕博士生)。学院设有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和雷电科学与技术三个系。在本科层次上有四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方向)、大气科学(人工影响天气方向)、大气科学(大气探测方向)和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还三个硕士培养点和三个博士培养点,分别是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博点)、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硕、博点)以及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硕、博点)。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学科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全国高校首家设置的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目录外专业。

学院设有三个专业实验室: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实验室、以雷达和卫星为主的大气遥感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雷电防护实验室,其中,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实验室是中国气象局重点开放实验室。另外,学院还有学一个校级研究所——大气遥感科学与技术研究所。除了常规的学历教育外,学院不仅承担了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培训任务,也承担了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的国际培训任务。

气象专业学校的排名

该学科是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院传统优势学科,每年招收研究生最多专业方向,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高校“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及应用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该学科瞄准电子信息技术和大气科学交叉的应用学科领域,通过在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大气探测信息处理、通信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获取与处理、图像信息处理、卫星遥感信息处理等方面开展的长期研究,在大气探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卫星遥感信息处理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稳定的、独特优势的研究方向,并在传感器应用、通信技术、数字水印和医疗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研究。该学科有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30人。近年来,该学科承担了较多的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横向开发项目,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在电子通信类核心及一级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40余篇。目前,该学科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有较充足的科研经费。

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矩阵理论、随机过程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理论及算法、电子系统设计、信息论与编码、信号检测与估计、数字图像处理、气象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DSP技术和现代信号处理、大气科学导论、应用卫星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探测等。

该专业授予工学硕士学位。毕业生既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部门从事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也可在气象、民航、军队、IT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级专业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

何建新出生于哪里

气象专业学校的排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大气科学专业学校,它是中国大陆的一所大学,以大气科学为特色。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大气科学领域有着很高的声誉和实力。它是中国气象局大气科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大气科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学校的大气科学专业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被认为是南京地区最好的大气科学专业大学之一。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是中国的著名高校之一,创办于1898年,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经过百年的发展,北京大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大气科学领域。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是学校的重点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多个国家重点学科。同时,北京大学还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高校,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些成就使得北京大学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

3、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的全国重点大学,也是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高校之一。该校大气科学专业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声誉,并且是江苏省的重点高校。在气象学领域,南京大学的排名是第一位的。

4、国防科技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是一所气象专业学校,其排名在国防科技大学中,该专业在气象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国防科技大学是由解放军理工大学负责申报的,其大气科学专业在教学质量和科研实力方面都表现出色。因此,国防科技大学在气象专业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较高的排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学院概况

何建新

何建新,男,教授,党员,1990年毕业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现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中文名:何建新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66年8月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专业

主要成就: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代表作品:《现代天气雷达》、《EDA技术及应用》

职称:教授

主要职务

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负责本科教育工作。分管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系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电子实验中心、教务党总支、电子工程学院党总支、通信工程学院党总支。

人物成就

曾获四川省气象行业先进个人、四川省高等学校优秀***员等称号。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86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行业(气象)科研专项等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于2010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省级教学成果奖各一项,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8项,编写出版书籍2本,建设有省级精品课程“气象雷达原理与应用”,是大气探测技术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研究领域

1.信号集与处理研究;

2.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天气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从事信号集与处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天气雷达中的应用研究、大气探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是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教学名师,现兼任全国气象仪器与观测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学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研究项目

1.机载气象雷达云雨探测系统,国家863项目,子课题负责人

2.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数字接收机”研制,中国气象局,负责人

3.提高CINRAD探测灵敏度研究,中国气象局,负责人

4.提高CINRAD分辨能力研究,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项目,负责人

5.XXX雷达信号处理系统国产化,军方项目,负责人

1.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中国气象局项目,项目负责人,2002年

2.常规气象雷达信号处理器AWRDAS-III研制,中国气象局项目,项目负责人,2004年

3.CINRAD接收机干扰检测器,西安华腾公司,项目负责人,2001年

4.风廓线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中国气象局项目,项目负责人,2007年

5.中国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CINRAD/CA的数字接收机研制;北京敏视达雷达公司,项目负责人,2003年

6.双极化多普勒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四川省青年基金项目03ZQ026-053,负责人,2007年

7.XXX雷达射频数字样系统,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2006年

8.风灵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研制,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2005年

9.机场终端多普勒天气雷达软件系统,北京雷音电子技术公司,项目负责人,2005年

10.风廓线雷达数字中频系统,北京敏视达雷达公司,项目负责人,2006年

学术专著

1.《现代天气雷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主编

2.《EDA技术及应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主编

发表论文

1.TheSignalProcessingSystemDesignofPolarimetricWeatherRadarUsingDSPandFPGA,IEEE2005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icrowe,Antenna,PropagationandEMCTechnologies2005ForWirelessCommunications,2005,第一作者

2.TheSignalProcessingSystemDesignofGeneralWeatherRadarBasedonASIC,20057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SICProceedings2005,2005,第一作者

3.CINRADC-BandHSPDesignBasedonAlteraCPLDandLVDSTechnology,The5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SIC2003,(ISTP-BY56E),2003,第一作者

4.ISA总线到DSP-LINKII总线转换适配器的设计(I)---用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适配器硬件,《计算机工程》期刊,2002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

5.CINRADWSR-98DanditsGroundClutterFilterDesign,IEEECatalogNumber01TH8559,2001;2001CI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adarProceedings,2001,独立作者

6.EPM9480在CINRAD硬件信号处理器中的应用,《微电子学》期刊,2001年第6期,中文核心期刊,独立作者

7.ISA总线到DSP-LINKII总线转换适配器的设计(II)---WindowsNT设备驱动程序的研制,《计算机工程》期刊,2002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第一作者

8.IntroductiontoCINRADWSR-98DSignalProcessor,WMOTechnicalConferenceonMeteorological&EnviromentalInstruments&MethodsofObservation,2000,第一作者

9.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的演变及WDM的结构,《计算机应用研究》期刊,2001年增刊,中文核心期刊,第二作者

10.Windows设备驱动程序的研究,《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1期,第二作者

获奖情况

1.2005年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2.2004年被四川省列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3.2006年获“四川省气象行业先进个人”称号

4.2005年获四川省教育工委“优秀***员”称号

5.1994年“常规天气雷达数字化终端”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介绍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8年,是在原成都气象学院大气探测系和电子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学校“气电结合、以电为主”办学特色的重要支撑点。

学院现有四川省重点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信号与信息处理;4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含信号处理、大气电子工程2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目前在校本科学生约2000人,其中国防生70余人,硕士研究生140余人。

学院现设置有5个专业教研室、6个专业实验室、1个研究所,拥有1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全院教职工50余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1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入选者1人,四川省师德标兵1人。

长期以来,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上积极进取,注重电子信息技术与大气科学交叉、融合,在目前已经开展的科研基础上,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并已建立9个科研团队: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卫星遥感及应用、图像处理及应用、雷电科学与防护技术、微波技术及应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电磁效应、大气探测信息处理、气象观测仪器研究团队。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在气象雷达、气象卫星、大气探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作为第一责任人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0余项,参与多项国家863项目和气象行业专项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已转化成产品,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先后研制了WRDPS天气雷达数据处理系统、数字化雷达、X-波段数字化双极化雷达、车载移动式天气雷达、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等多个产品,性价比高,先后6次获得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省部级二、三等奖,产品已遍布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为中西部地区的气象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6项,与校内兄弟院、部共同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建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进入新世纪,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院大力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革新传统教学手段,整合企业和社会的各种优势与高校合作,努力探索能够大批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共同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目前已经联合广州周立功单片机有限公司成立了周立功“3+1”教育模式班。

学院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依托“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室”全天为学生开放的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制作竞赛等活动。自2000年以来,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有2人获得全国一等奖、12人获得全国二等奖、3人获得省一等奖、5人获得省二等奖、5人获得省三等奖;在第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中获得银奖1项。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十分活跃,尤其在学生三下乡科技活动中表现突出,长期联合四川省气象局派出大批学生,奔赴各地农村宣传防雷知识,多次获得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奖励。尤其是在汶川大地震以后,学院结合自身学科及专业优势,派出800余人的宣传和志愿者队伍,进入灾民安置点及广大农村地区,宣传和普及防雷知识,积极协助灾区抗震救灾。特别是学院国防生队伍,积极响应学校号召,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中。一方面为积极维护安全、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在国防生党支部的号召下成立了抗震救灾突击队,有组织有纪律地参加抗争救灾志愿者活动。在成都火车北站、火车东站、双流国际机场、空港货运中心乃至江油抗震救灾第一线都活跃着学院国防生、志愿者的身影,涌现出一批象蒙祖海同学这样的抗震救灾典范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各项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课外实践能力,促进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学院自2004年开始进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经同3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在合作单位挂牌建立了“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实习基地”。按照协议约定,校外实习基地每年接受一定数量的教师、学生实习,并委派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以保证实习效果。近三年来,学院累计向签约校外实习基地派出学生200多人次,教师30多人次,很好地完成了本科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并加强了同各方的联系,促进了科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

由于国家对电子信息人才需求较多,目前电子信息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同时也由于学院的专业设置符合社会需求,毕业生专业素质、创新实践能力较强,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较高。毕业生的就业酬薪高于同期毕业学生的平均水平。电子工程学院2005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6.5%,2006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8.6%,2007年本科生就业率为94.5%。多家公司在电子工程学院设立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生。长期以来,学院为气象、电子信息工程、国防、民航等部门和行业输送了大批人才。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前往IBM、INTEL、摩托罗拉、西门子、三星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深圳华为、中兴、长虹、海尔、海信、康佳、美的、创维、TCL等国内著名企业参加工作。 学院院长: 何建新 教授

主持学院全面工作,分管科研及实验室建设工作。

学院副院长: 杨玲 副教授

分管学院本科教学以及硕士研究生教学工作。

学院党总支书记:张斌兵

主管学院党建、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彭勇

分管学院学生工作。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其前身为1956年8月成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18年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院,1991年更为现名;是中国大气科学领域学科种类最多、规模最大的科研机构,也是中国大气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的中坚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以灾害天气、气候与气候系统、大气成分、雷电防护与大气探测、人工影响天气、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数值模式等为研究主攻方向。据2015年12月研究院信息显示,研究院设有6个职能处,6个研究所(中心)、1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2个中国气象局部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有正研级科研人员54名,副研级科研人员99名;共培养博士研究生95名、硕士研究生57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