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气像预报_海洋气象预报主要预报什么
1.什么是海洋气象学?
2.气象传真图海浪预报图怎么看
3.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
海洋预报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经验统计方法和数值计算方法。
经验统计方法是依据历史资料来建立预报因子与各种水文气象要素关系的方法,主要手段是利用回归和统计相关。
数值计算预报方法是根据解流体力学和热力学方程来确定海洋的未来状态,数值计算方法能揭示和分析海洋和大气大规模过程的物理实质,被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预报方法。
海洋气象预报方法介绍:
海洋气象预报方法是对规定的时段和海区出现的气象状况进行预测与报道的方法。海洋气象预报是海洋气象学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它的形成和发展又和海洋观测台站网、天气监视网、海洋和气象资料传输通信有密切关系。
海洋气象预报起源于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之后。1856年,法国第一个正规的天气服务系统建立,于1863年正式向法国港口发布风暴警报。
什么是海洋气象学?
海洋灾害预警报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制作我国管辖海域和邻近海区及全球海洋环境、海洋灾害的预报、警报及分析、预测产品,开展海洋灾害的影响评估工作。
具体职责包括制作我国沿海的风暴潮预报警报,我国近海和全球大洋海浪预报警报,我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的海啸预报警报,渤海和黄海北部海冰预报警报分析、预测产品;承担全国海洋灾害的预测、会商及重大海洋灾害的灾情调查、分析评估和预报总结;负责编制《中国海洋灾害公报》;负责开展风暴潮、海浪和海啸等以及两极外全球其他区域(含我国近海)海冰数值预报研究和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负责开展专项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承担军民兼用的海浪、海冰、海啸和风暴潮预警报与保障任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海洋灾害预警报室下设4个组:风暴潮组、海浪组、海冰组和海啸组。 海洋环境预报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我国管辖海域和邻近海区及全球海洋环境分析、预测产品制作和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报工作。
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开展我国管辖海域、全球大洋的海流、海水温度、海水盐度、化学和生态等海洋环境要素分析、预报和预测服务;开展我国近海的赤潮(绿潮)、水质预报;开展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研究和数值预报产品的释用;承担海上溢油、海上搜救、海上危险物质泄露等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报;开展专项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承担军民兼用的海温、海流、海洋内波等海洋环境预报与保障任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海洋环境预报室下设4个组:温盐流组、赤潮组、生态组和海上突发事故应急组(简称应急组)。 海洋气象预报室的主要职责是开展海洋气象预报服务,牵头完成滨海旅游预报、海水浴场预报等专项海洋环境预报服务工作。
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制作我国近海及全球海洋的短期海洋气象预报;制作我国近海及西北太平洋中长期气象预报和展望;为局专项海洋调查、海洋维权、极地考察及其他大洋船只航行提供航线气象预报保障;负责各类天气图表的填绘;开展专项海洋气象预报服务;开展数值天气预报产品的释用;承担军民兼用的海上气象预报与保障任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海洋气象预报室下设3个组:短期组、中长期组和航线保障组。 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极地海洋环境的研究和预报工作,参加局组织的各项极地科学考察任务。
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极地海洋、水文、气象和海冰的观测和预报;开展极地气候及极地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参加极地及临近洋区水文气象调查和极地站的越冬保障任务;开展极地卫星遥感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工作;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极地环境研究预报室下设3个组:极地海冰组、极地气象组和极地海洋组。 海洋气候预测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海气相互作用、海水CO2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观测、预测与研究工作。
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开展海气相互作用、海水CO2和大气边界层观测和研究;负责厄尔尼诺监测预测及模式的研制开发;负责区域和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的预测和研究;负责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评估;负责开展气候模式的同化技术研究和应用;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海洋气候预测研究室下设4个组:海洋碳研究组、厄尔尼诺组、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预测组和资料同化组。 数值预报研究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大气和海洋数值预报模式的引进、研发和提供数值预报产品,开展数值预报技术研究。
数值预报研究部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我国近海及全球海洋的短期气象数值预报和研究工作;负责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全球和区域大气、海洋数值模式;开展模式的改进、自主研发和业务化研究工作;开展关键大气、海洋数值模式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环境及预报技术研究;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原数值部数值预报(风场)组仍保留在该部并进入大气模式组。
数值预报研究部下设2个组:大气模式组和海洋模式组。 网络与计算机部主要职责是为预报业务和科研提供高性能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与维护服务。
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全球海洋水文气象资料、海洋站、船舶、浮标、雷达站和传真资料等的实时收集及全国海洋预报系统实时资料的分发工作;负责VSAT系统的运行管理;承担全国海洋环境预报业务系统和网络的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应用平台开发及用户技术支持;中心局域网络和电子邮件系统的运行、管理和开发;负责中心网站、内部办公网的制作、管理和维护;承担各类预报用图的接收、填绘、预警报产品的分发及该系统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网络与计算机管理部下设4个组:高性能计算机组(简称计算机组)、网络组、数据通讯组(简称通讯组)和预报发送组。 信息系统室主要职责是为业务预报和科研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文献服务,负责观测布局设计与规划。
具体职责包括负责海洋和气象预报技术平台的研发和维护,为业务化预报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海洋观测布局设计与规划;负责卫星海洋遥感反演技术研究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海洋预警报中的应用等研究;负责跟踪、收集国内外有关海洋和气象预报产品及技术研究发展动态;负责海洋预报标准和规范及政策研究;建设、管理和维护预报产品共享平台,提供科技文献和科技信息服务;负责实时和延时数据库建设、管理及维护,提供数据资料支持服务;负责建立海洋灾害和预报基础资料数据库及信息系统;负责管理历史数据资料和档案,各类海洋和气象历史图集、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承担《海洋预报》期刊的编辑、出版、发行,各类期刊、报纸、杂志的订阅和服务;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信息系统室下设4个组:技术平台开发组(简称平台组)、科技信息组(简称信息组)、编辑组和数据库组。 即海洋中心
公共产品服务部(海洋中心),主要职责是承担电视海洋预报节目的制作,以及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赋予的各种声像产品拍摄、集和制作任务;通过各种媒体开展海洋预警报产品和海洋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公共服务;统筹中心各类海洋预报公共服务产品发布与管理等。
具体职责包括:承担电视海洋环境预报节目的制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管理、国防建设、海洋防灾减灾和媒体等提供海洋预报产品公共服务;承担预报产品包装设计,并通过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向公众发布、宣传和推广;制定海洋公共预报产品和海洋业务发展规划、、管理制度、技术规范和标准;承担系统内部及外埠声像技术的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承揽国家海洋局机关、预报中心和外埠单位的重要活动拍摄工作及其后期制作和资料归档工作;承揽电视、网络、广告及其它信息产品的联系与制作;负责资料信息库的建设及其日常管理工作;承办中心领导交办的其它事宜。
公共产品服务部下设3个组:声像产品制作组(简称制作组)、播音组和公共服务组。
气象传真图海浪预报图怎么看
海洋气象学既涉及大气又涉及海洋,因此它是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共同研究的领域。由于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为海洋所覆盖,而海水又具有和陆地迥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就决定了海洋在海洋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海上大风预报研究内容1、海洋气象的观测和试验。包括海洋气象观测方法的研究、海洋气象观测仪器和装置的研制、局部或大范围海域的海洋气象的调查研究。2、海洋天气分析和预报。研究海上的天气和天气系统及与其密切相关的海洋现象,包括海雾、海冰、海浪、风暴潮、海上龙卷、热带风暴、温带气旋的机理分析及其预报方法(见海洋水文气象预报、天气分析、天气预报)。3、海洋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在海洋气象学中所研究的海-气相互作用,主要是海洋和大气之间各种物理量,包括热量、动量(或动能)、水分、气体和电荷等的输送和交换的过程及其时空变异,海-气边界层的观测和理论,及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见海面气层湍流输送、海-气关系)。在大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的范畴内,重点研究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生成及其对应关系,大洋西边界流动(湾流和黑潮)对于其邻近海区的天气,天气系统和气候的影响,热带海洋对局部乃至全球大气环球和气候的影响(例如埃尔尼诺现象),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和海洋对此过程的作用及其对气候变迁的影响等。在上述领域内,已揭示了海洋和大气的某些现象之间的联系,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这对于长期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有重要的价值。派生学科海洋气象学是从生产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同时它又派生出如下的一些分支学科:1、航海气象学。研究航海中的气象问题,特别是海洋气象导航──优选航线的决定和跟踪导航,为航海事业提供气象服务。2、渔业气象学。研究水产的捕捞和养殖中的气象问题,为渔业生产提供气象服务。3、盐业气象学。研究纳潮、积卤和盐田蒸发、风及降水等有关盐业生产中的气象问题。4、港湾气象学。研究港湾设计和港湾生产作业中的天气和气候问题。
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出来的
气象传真图中的海浪预报图是一种用于预测海洋波浪状况的图表。要解读这样的图表,需要了解一些关于海洋波浪的基本知识。
海浪预报图通常包括等波高线、有效波高、主波向等信息。等波高线是一种表示海洋波动情况的轮廓线,其数值代表了波浪的高度。有效波高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到达海岸的波浪高度的标准差,它反映了海浪的能量大小。主波向则指示了风浪的主导方向。
在解读海浪预报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观察等波高线的疏密程度,这反映了海浪的周期和频率。等波高线越密集,说明波浪周期越短,频率越高,反之亦然。
2. 观察等波高线的形状,这反映了海浪的形态。例如,圆形或椭圆形的等波高线表示海浪比较平缓,而长条形或锯齿形的等波高线则表示海浪比较陡峭。
3. 结合风向和风力信息来分析海浪的预报情况。通常来说,风向和风力是影响海浪的主要因素。如果风向和风力与主波向一致,那么海浪会更加激烈。
4. 结合海洋环境的其他因素来分析海浪的情况,例如潮汐、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海浪的形态和能量产生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海浪预报图只是一种参考工具,实际的海浪状况可能会受到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如风向突变、海底地形变化等。因此,在海上活动时,必须随时注意气象变化和海况变化,以确保安全。
天气预报是通过对大气系统和海洋系统进行观测、分析和预测来确定未来天气的科学。
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
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发展历史
数值是科学的语言。天气预报离不开仪器对大气运动的定量观测。我们可以把气象仪器的发明与应用定为早期天气预报的开始时间;西方15世纪发明了压板风速仪,首次可以对大气运动的速度(能量)进行定量测量了。
17–18世纪,科学家相继发明了各种定量测量天气现象的仪器,标志着气象科学研究的探测手段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英国物理学家虎克(1635–1703)发明了湿度计;1606年,伽利略发明温度计。1639年,伽利略的弟子Benedetto Castelli发明雨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