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预警

文章内容

特大暴雪_特大暴雨

tamoadmin 2024-07-20
1.雪的等级划分2.小雪 中雪 大雪 暴雪 大暴雪各自的标准是什么?3.大雪标准是几毫米4.大雪,中雪和小雪划分的标准是什么?5.什么是暴雪?特大暴雪的形成,至

1.雪的等级划分

2.小雪 中雪 大雪 暴雪 大暴雪各自的标准是什么?

3.大雪标准是几毫米

4.大雪,中雪和小雪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5.什么是暴雪?

特大暴雪_特大暴雨

特大暴雪的形成,至少要有冷暖气流的强烈交锋,那么内蒙多地的特大暴雪是哪两股气流交锋引起的呢?

强冷空气当然是此次大寒潮带来的,是来自我国西北方向的冷高压,这一点在暴雪到来前一周我们就知道了。国家气象中心早就预报了11月4日开始,我国将遭受入秋以来的最强寒潮,新疆和内蒙地区首当其冲。

可是经新疆而过的这股冷空气,在向东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加强冷涡,冷涡是冷性气柱呈逆时针方向不断旋转的气候现象,在冷涡旋转过程中,会有一股股冷空气甩出来。

也就是说在内蒙通辽地区的上空,来自西北的冷空气在此处形成了切断冷涡,而且该冷涡移动速度缓慢,容易造成长时间大范围的雨雪、大风和降温天气。

与此同时,黄渤海附近又生成了地面气旋,将黄海和日本海的暖湿气流大量输送至东北、内蒙古东南一带,冷暖空气在此处强烈交汇,形成了此次特大暴雪。

所以说,内蒙多地的特大暴雪的直接原因,是西北方向冷空气形成的冷涡与黄渤海地区地面气旋带来的暖湿气流,在内蒙通辽地区激烈交汇造成的。

全球变暖下的极端气候

前面我们介绍了此次特大暴雪的直接原因,那么它的根源是哪里呢?这股冷空气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冬季主要受到来自北极地带、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等三个地区的冷高压影响,而此次全国范围的大寒潮,就是来自北极地带的冷空气。

北极地带每年冬天都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冷高压,但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一般都在极地原地打转,不会轻易南下,因为北极海冰上空会形成强烈的极地气旋。

但如果北极海冰的规模减少,原地打转的极地气旋就不那么稳定了,冷空气会随着全球大气环流南下,给接近北极的国家和地区带来寒潮。

比如我国2020年冬季经历了四场大寒潮,人们明显感觉到气候反常,这其实跟北极海冰的规模减少有关,去年极地海冰的规模是有记录以来的第二少。

北极海冰规模减少跟什么有关系呢?答案是全球变暖!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导致了北极海冰的减少,此出的极地气旋不稳定,冷空气也就更加容易南下,我国此次大寒潮就是这样造成的。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既然是全球变暖,为什么反而感觉冬天越来越冷了呢?原因很简单,如果你把时间拉长就明白了,我国全国冬季的平均气温,从1961年到2019年,总体趋势是毫无疑问的升高的,升高幅度在3℃左右。

也就是说,几十年前的冬天要比现在冷的多,只不过我们只对近几年的冬季印象深刻而已。在全球变暖的大趋势下,这种短时间的气温起伏是很正常的。

总之,我国2021年入秋以来的最强寒潮,其根源就是全球变暖,此次内蒙多地发生的特大暴雪,也跟全球变暖息息相关。

雪的等级划分

暴雪:12小时内降雪量大于6.0 mm或24小时内降雪量大于 10.0mm或积雪深度达8CM的降雪过程。

在很多地方,有时降雪量会远大于10毫米,因此很多地方和预报也参照大暴雨和特大暴雨这两个等级引入了大暴雪和特大暴雪这两个概念。

大暴雪: 24小时内降雪量20.0~30.0mm的降雪过程。

特大暴雪:24小时内降雪量30mm以上的降雪过程

降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降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

每次降雪由于含水量不同、温度条件不同,积雪深度也不相同。在气象观测上,需要用一个标准进行界定。降雪量就是这样一个指标,它是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量降雪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雨量筒接雪,然后将筒中的雪融化成水,用雨量杯测量,以毫米为单位;另一种是用专用仪器称重,然后换算成毫米单位。

小雪 中雪 大雪 暴雪 大暴雪各自的标准是什么?

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特大暴雪。小雪: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中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500~1000米之间,24小时降雪量达2.5-4.9毫米。大雪:指下雪时能见距离小于500米,24小时降雪量达5.0-9.9毫米。

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大暴雪、特大暴雪。

1、小雪: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

2、中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500~1000米之间,24小时降雪量达2.5-4.9毫米。

3、大雪:指下雪时能见距离小于500米,24小时降雪量达5.0-9.9毫米。

4、暴雪: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

5、大暴雪: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20.0-29.9毫米为大暴雪。

6、特大暴雪: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

大雪标准是几毫米

小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降水量级为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

中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500~1000米之间,地面积雪深度为3~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2.5~4.9毫米。

大雪:是指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5.0~9.9毫米。

如果有降雪而没有形成积雪,一般称之为“零星小雪”。

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20.0~29.9毫米为大暴雪,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

扩展资料

雪天保养事项

注意之一:防不当的御寒方式。

防不当的御寒方式。喜欢时尚的年轻人在出入室内外温差较大的环境时,必须注意及时添减衣物。下雪天,不能为追求时尚,露腿或穿着单薄。同时注意饮食清淡,不要一次食用过多的凉性食物,防止急性胃肠炎发生。

注意之二:防止感染呼吸道疾病。

防止感染呼吸道疾病。冬春季节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抵抗力相对较低的儿童、老年人、慢患者等应该适当减少在户外活动时间,注意防寒保暖,室内保持经常通风。

注意之三:防止胃出血及消化道溃疡。

防止胃出血及消化道溃疡。寒冷容易引发胃出血及消化道溃疡,需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该以温软素淡、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以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注意之四:防止出现煤气中毒。

防止出现煤气中毒。冬季寒冷,煤气使用、煤炉取暖,家庭一定要注意保持通风。注意取暖设备的安全性,记得经常排气通风,谨防废气积聚。

注意之五:防止意外跌倒。

防止意外跌倒。雨雪天气造成路面湿滑,因此,特别提醒广大市民注意出行安全,防止意外跌倒。

注意之六:预防呼吸系统疾病

天气变冷后,最先经受考验的要数呼吸系统。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封闭的室内空气不经常与外面流通,很有可能造成上呼吸道感染。

百度百科——下雪

大雪,中雪和小雪划分的标准是什么?

大雪标准是几毫米

大雪标准是几毫米?我们每天都会通过天气预报来了解天气,而每个气象的判定是有一定的标准的,降雪是分为四个等级的,分别是: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那么大雪标准是几毫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雪标准是几毫米1

降雪量等级划分标准

降雪等级标准: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降雪等级标准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暴雪暴雪预警信号则分为蓝色、**、橙色、红色四级表示。

一、蓝色预警含义

标准: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4毫米以上,或者已达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防御措施:

1、及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工作;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进行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储备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

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

二、**预警含义

12小时内降雪量将达6毫米以上,或者已达6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影响。

防御措施:

1、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雪灾和防冻害措施;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行人注意防寒防滑,驾驶人员小心驾驶,车辆应当取防滑措施;

4、农牧区和种养殖业要备足饲料,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

5、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

三、橙色预警含义

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防御措施:

1、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工作;

2、交通、铁路、电力、通信等部门应当加强道路、铁路、线路巡查维护,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3、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4、加固棚架等易被雪压的临时搭建物,将户外牲畜赶入棚圈喂养。

四、红色预警含义

6小时内降雪量将达15毫米以上,或已达15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续,可能或者已经对交通或者农牧业有较大影响。

防御措施:

1、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的应急和抢险工作;

2、必要时停课、停业(除特殊行业外);

3、必要时飞机暂停起降,火车暂停运行,高速公路暂时封闭;

4、做好牧区等救灾救济工作。

发布办法

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配合气象主管机构做好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的有关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应当加强预警信号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并组织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机制和系统。

学校、机场、港口、车站、高速公路、旅游景点等人口密集公共场所的管理单位应当设置或者利用电子显示装置及其他设施传播预警信号。国家依法保护预警信号专用传播设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损毁或者擅自移动。

预警信号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按照发布权限、业务流程发布预警信号,并指明气象灾害预警的区域。发布权限和业务流程由院气象主管机构另行制定。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发布预警信号。

大雪标准是几毫米2

降雪量与积雪深度的对应关系:当降雪落地后无融化时,一般而言,在北方地区1毫米降雪可形成的积雪深度有8-10毫米,在南方地区积雪深度有6-8毫米。

降雪的`作用和影响

对农作物

雪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雪是具有很好保温效果的物质,可以在寒冬保护植物不被冻伤,来年开春雪水融化可以为植被提供良好的供水,大自然的力量绝对不是巧合,因雪的导热本领很差,土壤表面盖上一层雪被,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外传,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

所以,受雪保护的庄稼可安全过冬。积雪还能为农作物储蓄水分。此外,雪还能增强土壤肥力。据测定,每1升雪水里,约含氮化物7、5克。雪水渗入土壤,就等于施了一次氮肥。

用雪水喂养家畜家禽、灌溉庄稼都可收到明显的效益。

同时冬季雪水充足,不仅可以减轻当年的旱情,而且,也给来年春播作物的适时播种和苗全苗壮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体健康

雪为什么有如此奇特的功能呢?因为雪水中所含的重水比普通水中重水的数量要少1/4。重水能严重地抑制生物的生命过程。有人做过试验,鱼类在含重水30%-50%的水中很快就会死亡。

雨雪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则是最理想的凝结核。

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所以,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对于农村人来说,下雪是给庄稼加了一床被,又湿润又松土,预示着第二年的丰收。 对于城里人来说,下雪只是改善了空气质量,增加了游玩的乐趣。

据测定,一般新雪的密度每立方厘米为0、05-0、10克。所以,地面积雪对音波的反射率极低,能吸收大量音波,能为减少噪音作出贡献。

保温作用

积雪,好像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

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

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像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作为水

当城市受到降雪威胁时,与降雪有关的“城市次生灾害”逐渐显露出来,降雪造成的损失日渐突出,严重影响城市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另外,城市化的发展也造成许多城市水短缺,尤其我国冬季降水偏少,城市水短缺的问题更加突出。城市降雪对缓解、补充城市冬季水短缺和改善、保护生态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雪标准是几毫米3

小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降水量级为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

中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500~1000米之间,地面积雪深度为3~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2.5~4.9毫米。

大雪:是指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5.0~9.9毫米。

如果有降雪而没有形成积雪,一般称之为“零星小雪”。

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20.0~29.9毫米为大暴雪,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

小雪 中雪 大雪 暴雪 大暴雪各自的标准是什么? —— 对于降雪量,在气象上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它与降雨量的标准截然不同。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气象上对于雪量...

雪的级别是如何划分的?

降雪分为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四个等级。 小雪:0.1~2.4毫米/天; 中雪:2.5~4.9毫米/天; 大雪:5.0~9.9毫米/天; 暴雪:大于等于10毫米/天。

下雪的降水量如何界定

下雪的降水量用“雪量(snowfall)”来衡量:雪量是根据气象观测者,用一定标准的容器,将收集到的雪融化后测量出的量度。

什么是暴雪?

划分标准:

小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降水量级为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

中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500~1000米之间,地面积雪深度为3~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2.5~4.9毫米。

大雪:是指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5.0~9.9毫米。

如果有降雪而没有形成积雪,一般称之为“零星小雪”。

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20.0~29.9毫米为大暴雪,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

扩展资料:

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

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

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用人工降雪。

百度百科——中雪-大雪

暴雪的标志是一朵云下四个雪花。

大雪的标志是一朵云下三个雪花。

中雪的标志是一朵云下两个雪花。

小雪的标志是一朵云下一个雪花。

小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等于或大于1000米,地面积雪深度在3厘米以下,降水量级为24小时降雪量在0.1~2.4毫米之间。

中雪:是指下雪时水平能见距离在500~1000米之间,地面积雪深度为3~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2.5~4.9毫米。

大雪:是指下雪时能见度很差,水平能见距离小于500米,地面积雪深度等于或大于5厘米,24小时降雪量达5.0~9.9毫米。

如果有降雪而没有形成积雪,一般称之为“零星小雪”。

当24小时降雪量达到10.0~19.9毫米时为暴雪,20.0~29.9毫米为大暴雪,超过30.0毫米为特大暴雪。

雪的成因

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用人工降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