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空气质量

文章内容

中学教材全解地理气候类型_初中地理12种气候类型表格

tamoadmin 2024-09-03
1.请问学生物,地理最好的资料是什么?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

1.请问学生物,地理最好的资料是什么?

中学教材全解地理气候类型_初中地理12种气候类型表格

如何学好地理

地理课是中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将初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定位为:通过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地理课对于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好地理很有必要。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综合性。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所以我们说,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不同地区,地理环境是不同的。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除此之外,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既然地理如此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学好地理呢?有些同学认为,地理不难,关键是记性好,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还有的同学认为地理课没意思,除了背还是背。其实不然,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地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些学习方法和技巧,我们就会学得既简单又有趣。

一、培养空间概念,学会正确的读图、用图方法。

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地图是地理课区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突出特点,于是有人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良好用图习惯,形成基本的地理技能,你就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课的最重要的工具。

首先,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习惯。要知道地理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的文字当中,也蕴含于地图之中。在地理学习中,我们要做到左图右书,注意随时运用地图,查阅地图,善于从地图中发现地理知识,寻找地理规律。长期坚持下去,你就能够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图,文字和图象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正确的空间想象。

其次,要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读图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看图名、图例、比例尺和方向,知道该图表现的主要内容、范围等,再观察图的具体内容。观察要仔细全面,不要漏掉每一个信息。

例一:在“经纬网图”上我们观察到的知识就有:

①我们在这幅图上可以看到有许多线,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线是经线,与经线垂直相交的线是纬线。

②经线与纬线的特点:所有的纬线都是圆并相互平行;纬线圈有长有短,赤道最长,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所有的经线都是半圆;长度都相等且相交于极点。

③指示的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④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0经线以西为西经度;自西向东,东经的度数逐渐增大,西经的度数逐渐减小。纬度以赤道为界,以北是北纬,以南是南纬;自北向南,北纬的度数由大到小,南纬的度数由小到大。

⑤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一点的位置。

例二:我们在《森林》一课中曾经学过的原理图,其图名叫做“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我们以这幅图作为例子,讨论阅读原理图的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是获取原理图中所显示的各种信息。在“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有山坡、两道林带、降水和河流,一些不同粗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指向的箭头,还有 “微量清水入河”和“泥沙径流”等文字。

第二步,分析地图,是要分析我们在图中获取的各种信息和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山坡从上到下,表示地表径流的箭头由粗到细,颜色也由深变浅,最后变成“微量清水入河”。这些说明了大气降水在从空中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受到了林木枝叶、枯枝落叶层的阻滞,促使大量雨水下渗,导致地表径流流量不断减小,含沙量逐渐减少。护坡林降低了泥沙流失的程度,起到保持坡地水土的作用。

第三步,说明原理,明确原理图所说明的原理。这幅“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说明了森林具有含蓄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学会读书,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地理教材是我们获取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才能学好教材上的地理知识呢?我们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读出书中有什么

阅读教材,首先要读懂,明白书中讲了些什么。比如,教材在介绍某个地理区域时,一般从构成这一区域的各地理要素分别进行论述。这个区域在哪儿?这里的自然概况怎样?经济发展情况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等等

2.读出知识网络

地理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地理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要素的变化。我们应该将理清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头脑中形成这一地域的知识网络。

例:通过世界地理的学习我们知道,南极大陆一块特殊的大陆,这里的地理环境特征与众不同,烈风、暴雪、严寒是南极大陆最显著的气候特征,这里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冰川,动植物种类稀少,有极昼极夜现象,还有美丽的极光……等等。而形成这些地域特征的最关键的因素就是由于南极大陆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以南的高纬度地区,其他诸多的地理特征都与这一要素紧密相联。

3.学会梳理知识

①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除了这一点外,我们还可以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②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一点,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我们在学习印度和巴西、日本和英国、我国的南方和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时,就可用这种方法。

例: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无论是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还是在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我们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那么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诸多的差异便一目了然。

粮食

作物 油料

作物 糖料

作物 主要

水果 主要

能源 主要金属矿产 人们

主食 传统

交通

工具 运动

项目

北方地区 小麦 花生 甜菜 苹果

梨 煤、石油 铁 面食 马车 滑冰

滑雪

南方地区 水稻 油菜 甘蔗 柑橘

香蕉 水力 有色金属 大米 船 游泳

赛龙舟

我们不仅要明确两个地区或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异,而且也要思考这些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我国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的这些差异主要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差异。

我们不仅通过对比梳理找到差异性,我们还能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两个国家,虽然位于不同的大洲,但它们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利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我们就能够将两个国家的主要的地理特征知识点梳理得一清二楚。

印度和巴西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三、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

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初中地理主要侧重于区域地理的学习。一般来说,影响某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该区域的地理位置(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区位因素),这一点从教材内容先后顺序中就已经明显地表现了出来。同时,在对每个区域的论述中,首先提出的也是该地的地理位置,位于哪个半球?什么纬度?海陆位置如何?有哪些邻国?等等。所以思考问题时应抓住该地的地理位置,以此为突破口,去分析其他地理要素的特征。

关于地理位置影响自然环境,最具有代表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较,西北地区具有许多独特的地理特征。如沙漠广泛分布,人烟稀少,地表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河流湖泊多为内流河和内陆湖,动植物具有明显的耐旱特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发达……等,这些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这里的大陆性气候显著,降水稀少,而造成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的根本原因又是这里“深居内陆”的地理位置。当然,“地形闭塞”也对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是所有的区域地理特征的形成都是以地理位置为主要因素的,有些区域的地理特征的形成是其他因素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国的青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特殊就在于这里的海拔高。大家知道,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较高的海拔,给这里带来了与众不同的低温和强日照,从而导致了一系列其他地理要素的变化。

图解:由于“地高”导致气候寒冷,使青藏高原雪峰连绵,积雪冰川广布,成为大江和大河的发源地;由于气候寒冷,这里以耐寒的草甸草原为主;农业以河谷农业和高寒的畜牧业为特色;高原上广泛分布的三大牲畜是耐寒和耐缺氧的藏绵羊、藏山羊和藏牦牛;由于气候恶劣,这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交通运输也比较落后;但太阳能和地热丰富;奇异的雪域高原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这里成为我国的旅游胜地和科研基地。

四、学会科学的记忆方法

许多同学反映“地理不难学,就是不好记”。的确,教材中有许多的地名、数据、物产,要把它们记住确实很不容易。这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分清课标中对这些地理事物的要求,是必须记住的,还是可记可不记的,还是只要理解不必记忆?在明确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可以再来探讨记忆的方法。

1.及时复习,重复记忆

如何记得又快又准,是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其实,克服遗忘、加强记忆的最好办法,就是重复,这也是由人的生理结构所决定的。当天学过的内容当天复习,一周至10天左右再复习一遍,两个月内再复习一遍,这对巩固记忆非常有效。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不是也正好和老师、学校安排的单元检测、期中或期末考试的周期是相吻合、相一致的。

2.调动感官,增强记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由多种感官(眼看、耳听、口诵、手写、脑想)参加的学习活动,其记忆效果最好。这些感官是眼、耳、口、手、脑。在学习中,应当尽可能多地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和做一做并将其结合在一起就是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读图时,不仅仅是观察地图,还可以根据需要用彩色笔进行勾画涂抹。

在“非洲气候带分布图”上就可以将热带沙漠气候区用红笔涂色,将热带草原气候区用黄笔涂色,将热带雨林气候区用绿笔涂色等。又如在“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上将>1600毫米、1600~800毫米、800~400毫米、400~200毫米和200~50毫米的不同降水的区域涂上不同的颜色,那么关于非洲气候分布特征和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规律的知识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这样记忆肯定是深刻的。

3.适当联想,趣味记忆

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除了进行重复记忆、感观记忆之外,还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联想、理解增强记忆。

比如,将一些内在联系并不紧密的地理事物编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语或句子,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

如南亚所包括的八个国家:

南亚八国家,海上斯与马,

内陆锡尼不,临海孟印巴。

在学习中国政区图,记忆我国省区轮廓时,同学们可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形象地记忆,把黑龙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广东像一头大象的头部,而台湾省又像一叶正在驶向祖国怀抱的小舟……等等,这样记忆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此外,在学习地理时,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学习和领会知识,加强记忆。例如:对于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对电视、画报中不同肤色人们的观察,就能够比较容易地说出他们的肤色、头发、面部等特征。其它的象大量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过快所产生的社会问题等内容,我们不要去死记,而是依据我们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去理解地记忆。

4.把握联系,理解记忆

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这就决定了地理知识之间也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只要我们理解了知识之间的这种联系,并把握住这些联系,纵然知识是千头万绪,我们也会记忆的一清二楚。相反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一方面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容易丢三拉四,背了后面忘记了前面。地理学科知识纷繁复杂,千条万绪。学会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对于我们学好地理具有很大的益处。

例如:关于日本,课本介绍的内容是很多的,这么多的知识单凭机械记忆是不行的,应当找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记忆,但这些丰富而纷杂的内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我们能不能根据这些联系进行记忆呢?电视机前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试一试:

日本是亚洲东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的气候是海洋性的季风气候,海洋性的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加上国土狭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丰富;在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区分布着广阔的森林;日本的矿产贫乏,但利用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海上交通便利的条件,大量地进口工业原料和燃料,由于国内市场狭小,大量的工业品需要出口,所以工业集中分布在多优良港湾的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群岛国家的附近海域渔业丰富,日本的渔业发达。象这样是不是好记一些了呢?

5.抓住异同,对比记忆

抓住地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记忆也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例如长江和黄河是我们著名的两条大河,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运用对比的方法去记忆关于长江和黄河的知识是比较合适的。

如果你在学习或复习长江和黄河时,也象我们设计一个表格进行比较的话,肯定有助于你的记忆。

例:长江、黄河水文特点及开发利用状况的比较

河流名称 长度 流域 水系特征 流经省区 注入海洋 流量 汛期 冰期 开发利用

长江

黄河

五、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要学好地理,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将我们所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产和实践活动中去,使所用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深化,同时也可以增强你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地理问题;同时,当今社会中的许多热点问题,如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就会学到更多的地理知识。

1.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天象观测。我们知道月亮有时象一个圆盘,而有时又呈现月牙形。我们就可以亲自观察一下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当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进一步探究月相产生变化的原因。在晴朗的夜晚,我们还可以观看天空中都有哪些星座,平常人们所说的北斗星、牛郎星、织女星、北极星在哪里?哪儿有?晚上8点钟与9点、10点,我们头顶上的星座是否相同?

再如气象观测,我们可以观测云的形状。课本中所讲的晴、多云、阴等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有什么不同?雨天的云是什么样的?出现什么样的云天会下雨?出现什么样的云又预示着大晴天?

气温观测:首先,设计一个表格,确定观测的时间,然后将自己在这些时间测得的气温记录下来。

观测时间 2时 8时 14时 20时

气温(℃)

日平均

气温

分析测得的气温值:气温的日变化有什么特点?日平均气温是多少?为什么气温最高值没有出现在正午?你认为一天中气温最低值是出现在子夜吗?你所测得的气温与气象台播报的一致吗?哪些因素影响了你的观测结果?

2.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现在正值六月,六月的石家庄是华北地区的高温中心,天气又干又热,这是为什么?我们学过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相反,海拔每降低100米,气温就会升高0.6℃,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在顺太行山东坡下沉的过程中增温,同时湿度越来越小,空气越来越干燥,这样就使正在初夏增温过程中的石家庄更加干热。

细心观察也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南甜北咸,东酸西辣

服饰:西藏居民习惯穿藏胞

民居: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

还有,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上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谚语:

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阵春风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

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

如成语:

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

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

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我国古诗词中也有许多诗句与地理有关。

反映长江三峡湍湍急流、水位落差很大: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东流的地理现象: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农村人口稀少分散: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节气也有许多与地理关系密切。

冬至、夏至——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最低或最高的一天

春分、秋分——分别是全球昼夜等分的两天。

5月21日是小满,俗话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它反映了河流汛期与节气的关系。这一节气预示着我国的河流特别是南方河流开始进入汛期。

6月8日是芒种,这一节气正好是我国北方夏粮收获、秋粮播种的最佳时节。

世界各地和我国发生的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也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

伊拉克战争时机的选择:3月开战,5月战事基本结束(6月之后热带沙漠地区进入非常炎热的季节,生活在温带的美军和英军很难适应在高温条件下的战斗——强调其中的地理原因)

日本、菲律宾、阿尔及利亚的地震:5月中下旬,这些国家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有

这么频繁的地震?(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

特殊的长使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各种媒体,看电视、听广播、上网、读书、看报的时间增多了。各种媒体中,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如中央和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栏目如《开心辞典》、《52》、《探索与发现》、《人与自然》、《环球》、《天气预报》、《探索时代》等,都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地理知识。

例一:将下列节气按时间早晚的顺序排列:寒食、重阳、端午、元霄、春节、中秋和清明节

例二:“柴达木”在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意思是:

A.沙漠 B.盆地 C.盐泽 D.石油

这两道题目就是在我们在近期的《开心辞典》栏目中看到的。在观看这些栏目时候,除了,还要与我们所学的地理知识相联系,学会运用我们学到的地理知识来解释栏目中介绍的一些现象。

3.活动与探究

这个长,同学们还可以补做一下平时学习中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小制作、小实验,也可以探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地理问题。比如:

1.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

通过这个制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经线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知识加以巩固。

2.绘制家庭的平面图,学会自己设计图例、标明注记,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等。

3.通过绘制生活小区的平面图,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基础设施,与你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设施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设施在设计、布局和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应该增设哪些新的设施?等等。并把你的设想和建议与小区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4.体验生活中辩认方向的方法:比如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座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5.尝试办一期地理小报

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等到开学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6.乡土地理调查

我们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家乡具有深厚的感情,也熟悉家乡的一切。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例如:家乡附近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些变化对周围环境有什么影响?为使保护河流(或湖泊、池塘)的水质,防治污染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

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家庭、家乡的实际情况,做许多地理调查活动。如家庭用水情况调查、家庭塑料袋使用和废弃情况调查、家乡人口流动情况调查、家乡环境情况调查等等。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地理知识学懂学通,活学活用。

请问学生物,地理最好的资料是什么?

第一单元 宇宙中的地球 知识点总结

天文学家把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即总星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这些物质通称天体。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了天体系统。宇宙的特性:物质性、运动性。

天体系统的层次关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1.体积和质量巨大;(2.太阳系其它天体围绕其运转。)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海。

以地球为界,分为地内行星和地外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称为类地行星;土星和木星称为巨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称为远日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从北天极看为逆时针,南天极上空为顺时针)。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月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和周期都一致,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就是一个月。

地球特殊性“金锁链条件”:液态水、适宜的温度、比较厚的大气。

太阳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

太阳常数是表示太阳辐射能量的物理量。8.24焦/(平方厘米?分)

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和水循环的主要能源。煤炭、石油是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太阳的外部结构(太阳的大气结构,)及其对应的太阳活动:

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

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包括高峰年和低峰年(根据黑子数量判断)。气候的变化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磁暴—耀斑(和太阳风);极光—太阳风。

磁暴危害:影响短波通讯、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宇航器安全。

旋转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真:恒星年日:23时56分4秒 15?/h 赤道最大

向两极减少

:太阳日:24时

公转 太阳 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 59?/d 30km/s

恒星日与太阳日不同的原因—参考系不同。

地球自转平面是赤道面,公转平面是黄道面,它们之间的叫夹角成为黄赤交角。23.5 ?

近日点和远日点:一近快(一月初地球公转到达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七远慢。

地球自转的意义:

1.昼夜交替现象:1.地球的自转。(2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晨昏线(圈)—昼半球与夜半球的界线。晨线—夜到昼;昏线—昼到夜。

2.地转偏向力作用效果:北半球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运动速度越快,地转偏向力越大;越向高纬,地转偏向作用效果越明显。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3.地方时

时区的划分: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以0°经线为基准,从7.5°W到7.5°E为中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以西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东、西十二区合为一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 地图册11页。

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例如:北京时间指的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而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度116°E的地方时。

时刻的计算

区时:1.确定中央经线(时区) 2.东加西减(时区之差)

地方时:经度差15度,地方时差1小时;经度差1度,地方时差4分。

日期变更线:两条,即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和零时线(24时线)。日界线在180 ?经线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零时线在地球表面的位置是自东向西变化的。

日期的计算

穿过零时线,东加西减,计算方法和时刻的计算相同 (即,地方时计算的结果在0和24区间之外,大于24,日期加一天。小于0,日期减一天);

穿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东减西加。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季节性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H)的计算:H=90?-纬度差

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两点位于同一半球,纬度相减;不同半球则相加,结果取绝对值。

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夏半年(3.21-9.2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大于夜长;冬半年(9.23-次3.21),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长小于夜长。6.22-12.22昼长逐渐变短;12.22-次6.22昼长不断变长。

夏至日,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极夜。

冬至日,南半球,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极夜。

纬度相同,昼(夜)长相等,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二分二至日的日照图,参看地图册12页。

3.四季划分:

天文四季 中国 — 四立;西方 — 二分二至。

气候四季 春3、4、5;夏6、7、8;秋9、10、11;冬12、次1、2 。

4.五带的划分:

热带-有阳光直射;温带-既无阳光直射,又无极昼极夜;寒带-有极昼极夜。

五带界线: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划分界线—不连续面:

地壳和地幔—莫霍面,横、纵波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和地核—古登堡面,纵波波速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壳厚度规律是:一般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陆壳厚,洋壳薄。

地壳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排列:养O闺Si女Al贴Fe给Ca哪Na家K美Mg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合称岩石圈。

地核:据推测组成物质是熔融状态铁和镍,可能是产生地球磁场的原因。

生态系统: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其中生物是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第二单元知识点概要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地壳

矿物必须是天然的纯净物(单质或化合物)。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大理岩主要是方解石。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岩浆岩(火成岩):岩浆活动,分为侵入岩(花岗岩)和喷出岩(玄武岩)。

沉积岩:外力作用,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化学沉积)。

特点:①层理构造;②常含化石。

变质岩:变质作用(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石灰岩—大理岩、页岩—板岩。

地壳物质循环: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新岩浆的产生,就是岩石的转化过程。

各类岩石都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

各类岩石都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都可以经重熔再生作用变成岩浆,但最易转变的是变质岩。

地表形态,都是内力与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

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指太阳能。

板块学说,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消亡边界,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生长边界,板块之间彼此背离。

陆陆碰撞-山脉 喜马拉雅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陆洋碰撞-岛弧海沟 台湾、冲绳海沟-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消亡边界)。

陆陆张裂-裂谷 红海-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洋洋张裂-洋中脊 大西洋洋中脊-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张裂(生长边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判断依据:岩层形态

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隆起;向斜,岩层凹陷。

地形倒置——背斜谷,向斜山。(看层理走向)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垒,中间高,两边低(华山、庐山、泰山);

地堑,中间低,两边高(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应用:背斜找油(气),向斜打井,断层找水。

打隧道、石应在背斜;找有色金属矿尽量在断层。水库等大型工程避开断层。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形成的侵蚀-堆积地形。

流水作用-(上游)V型谷、(山前)冲积扇、(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风力作用-风积:沙丘、沙垄;风蚀: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冰川作用-角峰、冰斗、U型谷、峡湾。

海浪作用-海蚀崖、海蚀柱。

特殊:黄土高原,黄土堆积—风力堆积;千沟万壑—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流水溶蚀作用为主,桂林山水、石林、天坑和溶洞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组成。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由低到高)

对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海拔升高1km,气温降低6℃。

②对流运动显著。

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臭氧层位于平流层

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适合高空飞行

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短波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有选择性 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散射作用—有选择性 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所以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反射能力越强,所以白天多云低温低。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原理

①大气的选择吸收特性。

②大气逆辐射,所以夜间多云气温高。

太阳辐射→大气的削弱、吸收作用→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①纬度因素-太阳高度、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径。

②下垫面因素-不同地表性质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

③其他因素-气象因素。

热力环流-垂直方向;

热力环流形成原因 冷热不均(温度差异)

温度高-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 低 压,高空 高 压

温度低-冷却凝结下沉,近地面 高 压,高空 低 压

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热岛):城市风,(近地面)由郊区吹向城市。

海陆风:近地面,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周期:天

山谷风:白天吹谷风,晚上吹山风。周期:天

风-水平方向,风向指的是风的来向

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因

方向,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有关。等压线越密集,气压梯度越大。

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存在夹角。

全球性大气环流

极地高压带 - 下沉气流 - 热力原因

极地东风 - 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副极地低压带 - 上升气流 - 动力原因

盛行西风 - 北半球,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

副热带高压带 - 下沉气流 - 动力原因

信风带 - 北半球,东北信风; 南半球,东南信风。

赤道低压带 - 上升气流 - 热力原因

下垫面性质均一,考虑自转,考虑公转——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移动规律: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一致。

移动幅度: 5~10个纬度。

考虑下垫面性质(海陆分布)——高低压活动中心

1月副低被大陆冷高压切断;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7月副高被大陆热低压切断;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气压带断裂成块状;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优势,性质均一。气压带基本呈带状

季风环流:周期,年(与海陆风相区别)

我国属季风气候,夏半年-东南风(海风);冬半年-西北风(陆风)

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其他原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行星风带的移动)

最典型季风区-东亚季风区,最大的大陆,最大的大洋。热力差异明显。

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气旋、反气旋系统,锋面气旋

锋面系统

气团: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单一气团控制下为晴朗天气。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锋面系统 天气 对我国的影响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暖气团控制

晴朗温暖 阴天下雨

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

气温↓气压↑

天气转晴 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大多是由冷锋形成的锋面雨,冬天的寒潮为冷锋南下。

暖锋 冷气团控制

晴朗寒冷 云层增厚,

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

气温↑气压↓

雨过天晴

我国主要受冷锋影响。

准静止锋: 夏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冬半年,云贵高原“天无三日晴”

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

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流 水平 逆时针辐合 顺时针辐散

垂直 上升 下沉

天气 阴雨 晴朗干燥

举例 台风 伏旱、秋高气爽

锋面气旋:

等压线上最大的弯曲处的连线,低压称槽(高压称脊),锋面常发生在低压槽处。

以北半球为例:锋面气旋=气旋(低压)+冷锋(气旋西侧)+暖锋(气旋东侧)

气旋、冷暖锋都会带来降水天气,所以锋面气旋对降水有叠加的效果。

水循环

海陆间循环:(海洋)蒸发 ——→ 水气输送

↑ ↓

(地表、地下)径流 ←——(陆地)降水

海上内循环: 海洋蒸发?海上降水

陆地内循环: 陆地蒸发?陆上降水

目前只能以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降雨及跨流域调水等方式去影响水循环的个别环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①联系地球四大圈层,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②维护地球上水的平衡,使淡水不断更新。

③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洋流的分类:寒流和暖流

寒流是海水由高纬向低纬流动;暖流是海水由低纬向高纬流动。

洋流分布规律:见教材61页 图2-40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远洋、远洋航行、海洋污染。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四大渔场的形成原因除秘鲁渔场外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秘鲁渔场是上升流形成的

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大西洋;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太平洋。

远洋航行:顺着洋流节省时间,就是所谓的顺水。

海洋污染:洋流对海洋污染有扩散的作用,污染沿洋流扩散。

三、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

生命出现以前,是化学演化过程。生命出现以后,开始有机进化(生物演化)。

太古代:化学演化

元古代:(生物演化有机进化)动物,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植物,④海生藻类时代

古生代:动物,③海洋无脊椎动物;②鱼类时代(脊椎动物);⑦两栖动物。

植物,①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蕨类)

中生代:动物,①爬行动物(恐龙); 植物,③裸子植物

新生代:动物, ⑥哺乳动物时代 ⑤人类时代; 植物,②被子植物时代

产业革命以后,环境问题开始突出。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

大气污染、生态破坏、臭氧空洞、滥砍乱伐、酸雨、水短缺等等。

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智慧圈)等自然地理圈层铸成的有机整体。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土壤的形成(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原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气候:低温湿润环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高温干燥环境,有机质含量低。

黑土>红壤>荒漠土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主导)的因素,影响土壤肥力

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地形: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快,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度慢,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发育深厚的土壤

阳坡:温度条件好,但蒸发旺,水分较差,阴坡反之。

人类活动: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地,如水稻土。

消极影响:过度利用,导致土壤退化,如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 表现特征 举例

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南北更替

东西延伸 高、低纬地区明显 从赤道到两极, 我国东部从南到北

经度地带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中纬地区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 我国东部到西部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水热状况 海拔高度 环山延伸,

随海拔更替 低纬高山明显 乞力马扎罗山

喜马拉雅山

垂直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1、山地基带与当地水平的自然带一致

2、越往高纬,山地的垂直带谱越简单;反之则复杂

3、同一座山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垂直带谱也不同,迎风坡带谱较复杂

4、若在同一纬度的山,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丰富

非地带性差异影响因素:地貌、海陆分布、岩石性质、洋流等因素影响

举例:南半球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南半球中高纬度缺陆地

沙漠中的绿洲——水源条件改变

南美洲南端西侧为森林,东侧为荒漠——安第斯山脉阻隔西风

湿润半湿润地区——森林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原;干旱地区——荒漠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热带雨林的生产量最高

总之: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且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地区 地形特点 规模 分布特点 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平坦广阔 一般较大 多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聚居的人口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地形复杂 一般较小 空间分布相对分散 聚居的人口较少

地形平坦开阔、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聚落的规模较大、密度较大。

限制 选择自由度 造价 密度 形态

山区 大 小 高 稀疏 “之”字形

平原 小 大 低 稠密 网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因素对交通路线的限制在减弱。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生态因素;地质时期的气候—自然条件下;历史时期的气候—人类活动开始对气候产生影响。

近现代的气候—人类的影响加剧。

气候变化的划分 时间范围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1万年以前 气温波动变化,冷暖干湿交替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震旦、石二、第四纪)

历史时期 近1万年 气温高低波动BC5000年~1500年,AD1550~1850。

近现代 近100年-200年 气温波动上升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条件的变化。水、热量。

2.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暴雨、干旱。

3.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原生态系统的改变。气候变化过于剧烈,生物难以迅速适应。

4.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产业领域影响显著。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

5.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扩大某些疾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自然两个基本条件:直接来自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

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社会性

分类:按自然属性分类—气候、水、海洋、土地、生物、矿产;按能否再生性质—非可再生:各类矿产;可再生:土地、水、生物等各类地表及部分海洋(开发不合理时可转为非可再生)。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60年代初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不发达 蒸汽机的使用 内燃机的使用

主体能源 木柴水力为主 以煤为主 石油、天然气为主,能源结构多样化

能源时代 木柴时代 煤炭时代 石油时代

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受自然条件制约大。

工业社会阶段,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阶段,矿产对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后工业化阶段,自然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自然灾害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生物灾害(虫灾);海洋灾害(海啸)等。

特征:复杂性、潜在性、周期性、性、突发性、多因性。

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洪涝、干旱、地震、寒潮、台风、沙尘暴等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和雨涝往往同时发生。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雨季结束。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气候原因:多暴雨,具有季节性、

频发性、高强度特点

其他原因:(人为原因)河流源区环境恶化: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中下游调蓄能力下降:泥沙淤积,河道淤塞,湖泊萎缩;围湖造田。

1.看地图册。最好买那本哈尔滨三中编的,一点一点看透,平时没事也要自己琢磨,尤其是复习区域地理的时候,一看到地图就要联想它的地形、气候、地理位置、甚至是人种、土地、城市类型、发展程度……

2.说起复习,其实都是因人而定的,我不了解你的学习方式,自然无法解答,建议你最后是讨教一下本班的地理老师啦!

3.培养想象力,观察力。举个例子吧,在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给你一个没有经纬度、没有地形标记的简图,你必须通过图中仅有的地域轮廓和海陆分布,马上想到它是XX洲XX地区,附近有XX国,该地地貌为XX,气候类型为XX……

听上去好像很恐怖,但我相信只要肯花功夫,一定可以掌握的!上星期我就拿了一个只有海陆分布的图去考同学,他们看了一眼就说:“哟~这不是小亚细亚半岛中部为安纳托里亚高原吗?”

要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最好就是把课本上的案例,考试时做错的题和老师上课重点评讲的题目进行归类,再充分利用地图册,去剖析题目,找出规律来!

4.参考书。参考书我也不建议你多买,买1——2本巨厚的,专心致志地去研究,有一本书好像叫《高中地理知识资料包》的,听说很好;《中学教材全解》也不错。

当然囖,最重要是你一定要把心思投进去,能够熟练地掌握至能举一反三为止!另外,我建议你多做点新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买杂志啦,里面经常介绍一些地理热点问题,有讲又有练,时效性强,价值高。不过我不知道有没有专门的地理杂志卖,目前只知道《高考·政史地》这本杂志里的地理很不错~·5元一本,月刊。

5.关键。最关键的部分还是在自己身上吧!这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公式:努力+信心+快乐=好成绩。你可以找一个要好的朋友,大家一起互问问题,彼此出题考对方,也可以多和老师交流,探讨学习疑惑和心得……总之,事在人为啦!!

6.补充一点,我原本的地理也学得不扎实,觉得地理又多又复杂,后来我就想了一个方法:从最简单的入手——地球的运动,然后分两条路线走,一条紧紧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认真听好每一节课;另一条线则是平时看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我对旅游地理最感兴趣,所以就从中国的古都西安开始,向西安的地形过渡,再想想西安有什么重要的铁路,西安的矿产,西安的天气,再延伸至整个陕西省、中原地区……),始终保持着学习的热情,慢慢的成绩就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