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利弊_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业影响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措施
2.人类从何时开始关注气候变暖问题?
3.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成因
4.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水日渐减少,取水井越打越深,可用水越来越少,食用水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
5.全球变暖,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6.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到底有没有关系
7.15.气候变暖将会使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
未来气候变化后,我国区域农业将出现新的格局。东北地区,有进一步提高复种指数的潜力;华北地区的干旱矛盾将更为突出,可能成为农业上的“脆弱”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未来水分变化不确定,影响尚难以预测;华南地区适宜发展冬季农业;西南地区由于利弊相当,要注意趋利避害;西北地区要警惕干旱和沙漠化的威胁。
温室里种植的蔬菜
://a3.qpic.cn/psb?/V11VvqFx22CmqJ/N9kwjQyVNEeenMU9RbwVoXXzvYAz3WTYJcaXFALb20g!/m/dL4AAAAAAAAAnull&bo=SwEJAQAAAAARB3I!&rf=photolist&t=5
关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简单提出如下建议:
——减轻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变能源结构,降低煤炭比例,增加水电、石油、天然气的应用,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以减缓气候变暖。
以色列的农业技术温室
://a3.qpic.cn/psb?/V11VvqFx22CmqJ/2OHlBIHecQ2awfH*ZtOMkcB9LG*knTY.YqBmRJOpcaY!/m/dFIBAAAAAAAAnull&bo=dAHRAAAAAAARB5Q!&rf=photolist&t=5
——治理江河,植树造林,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调整作物布局,恢复和提高复种指数,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各项农业技术措施。
——发展学科前沿领域。加强光合作用、生物技术、抗御逆境、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等领域的研究。
——加强气候变化研究,掌握其规律,建立监测系统,提高预测预报水平,研究行之有效的对策与防御措施。
总之,温室效应带来的气候变暖正步步向全人类逼来。我们不能存侥幸心理,需要有忧患意识。而调整温室效应达到适宜状态非一两个世纪全人类共同努力不能明显奏效。
温室中种植的黄菸
://a4.qpic.cn/psb?/V11VvqFx22CmqJ/eQY2gWf1FXVcc1IUqUbRGMTgLZLHa74ojb9oLJhCNSo!/m/dFMBAAAAAAAAnull&bo=ewHzAAAAAAARB7k!&rf=photolist&t=5
全球同舟共济是惟一的出路。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措施
探究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
本节课以提高农物产量为主题,进行了光合作用的最后一节课。从三个方面讲解:
一、增加植物体内有机物的含量
1、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
a.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
b.适当提高CO2浓度;
c.适当提高温度;
d.适当增加植物体的含水量(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体内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水影响气孔的开关,间接影响CO2进入植物体)
e.适当增加矿质元素的含量。
2、降低有机物的消耗量
a.适当降低温度;b.降低O2浓度;c.提高CO2浓度;d. 降低自由水的含量等。
在讲这一段时,学生有几个疑问 :
提高CO2浓度的作用既增加有机物的合成量,又降低有机物的消耗量,如何操作?
降低自由水的含量,可以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如何操作?
二、温室栽培,如何提高产量?
1、光照的调控:冬天或阴雨天,可取人工光照;夏天遮挡;
2、CO2的调控:燃烧法,可提高光合作用强度,抑制呼吸作用。
3、湿度的调控:湿度过大时(影响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或散失;使引起植物疾病的微生物滋生)。可取通风或提高温度的办法来降低湿度。如果湿度过高,可取喷雾喷水的方法。
4、温度的调控:塑料薄膜上铺盖草帘。根据气温的不同,或盖或卷。
5、水、肥。施用有机肥,微生物的分解,增加环境中CO2浓度,同时梳松土壤。
提醒:温室栽培应防止“白色污染”。取的办法是使用可降解塑料薄膜。
三、大田作用,如何提高产量?
1、光照的调控:
a、合理密植:如果植株过密,造成作物减产的原因是:一是叶片接受的光照不足;二是通风通气差,CO2供应不足;
b、轮作、套作、间作:轮作是指在一块田地依次轮种几种作物,如小麦与山芋轮作;套作是指某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在行间播种另一种作物,以充分利用地力和生长期,如棉花与小麦。间作是指同一生长期内,同一块耕地上间隔地种植两种及两种以上作物,如棉花和香瓜。
2、CO2的调控:合理施肥如施农家肥;
3、温度的调控:适时播种;
4、水的调控:合理灌溉。
四、农田松土的利弊:
利: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促进土壤中微生物对枯枝落叶、动物遗体、粪便的分解,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弊:1、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可能成为沙尘暴的一种诱发因素;
2、促进了微生物的有氧呼吸,增加了CO2的排放,使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严重;
3、增加农业生产成本。
提倡免耕法:
是指农业生产中平时不用或尽量少用松土措施,收获时只收割麦穗或稻穗等部位,而将经过处理后的农作物秸杆和残茬保留在农田地表,任其腐烂,以便尽量恢复土壤的自然状态并保护土壤,避免水分蒸发。对农业害虫和农田杂草,通过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来解决。
免耕法有利于水土保持,能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并能提高土壤肥力。
人类从何时开始关注气候变暖问题?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
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
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
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
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
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大和深远。今年8月份CCTV报道,由于气候变暖的影响,珠穆朗玛峰的顶峰下降了1.3米。
祁连山冰川缩减危及河西走廊:近年来,祁连山冰川融化比上个世纪70年代减少了大约10亿立方米,冰川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2.6米的速度上升。专家分析,冰川退缩,雪线上升除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超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地下水有关。《中国环境报》2004-9-16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
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
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
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
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
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
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有一大批科学家已经在研究大胆的地球降温技术。美国著名天文学家罗杰·安吉尔提出,可以在地球轨道上安装一个由小片镜子组成的巨大遮阳伞,将太阳光线反射回太空;海洋生物学家约翰·马丁认为,给海洋“补铁”将得到意外惊人的降温效果,铁可以刺激浮游生物生长,而浮游生物可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当它们死后,会将二氧化碳拖入海底,与之“同归于尽”。美国行星科学家科瑞坎斯凯甚至提出,利用重力加速度,即让小行星或适宜的彗星从地球身边通过,帮助地球调整自己的轨道,将日地距离从目前的930万英里调整到距离太阳1.4亿万英里更为凉爽的运行轨道上。听上去很离谱?也许,但是总得有人来拯救这个世界。
严肃的环保主义者们立刻否决了科学家们的狂妄设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如实验失败,带来更多负面后果怎么办?因此,他们宁可等待行动迟缓的慢慢立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可是,任何政策都可能被钻空子。《京都协议》之后,发达工业国纷纷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购买二氧化碳排放权。更有日本企业干脆把二氧化碳排放权当做蓝筹股买卖起来。日本东京电力、三菱商事等8家公司出资的JCF财经公司用环保技术交换泰国、马来西亚两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权,转手销售给欧洲企业。排放权的火热交易事实上削弱了《京都协议》的减排意义。或许相比政治措施,我们应该给科学家们更多信心。他们的方法也许听上去很狂妄,但重病需要下猛药,高烧的地球需要的也许正是最激烈的改造。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水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蚀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成分改变等等方面,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引起了世界各国和公众的广泛关注。 全球气候变化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我国的气候与环境也因此发生了显著变化。根据气候模式预估,未来100年全球可能还将升温1.4~5.8℃,全球平均降水将有明显变化,北半球雪盖和海冰范围将进一步缩小;一些极端天气与气候(如高温、强降水、热带气旋等)发生的频率会增加;许多地区的干旱将加剧,海平面将加速上升,全球平均海平面到2100年时有可能将比1990年上升0.09~0.88m。 二十一世纪我国气候可能将继续明显变暖,尤以冬半年、北方最为明显。我国近百年增暖的幅度为0.5~0.8℃,近50年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以北方为主,其中东北北部、内蒙古及西部盆地已经上升了2℃以上。气候变暖后,我国的天气气候极端的发生频率趋多、趋强,夏季高温热浪增多。气候变化将对我国农业产生一些影响,如作物生长加快,生长期缩短,可能减少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从而对农业这一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部门产生重大影响,种植制度将发生改变,主要作物品种的布局也将发生变化。《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压力日益增加,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占世界第二,我国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正确理解气候变化对各个方面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分析其利弊关系,提出相应的适应及减缓对策,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除了根据温度、水、生物等气候与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外,还要认真取水、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特别要重视需在现有认识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对付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和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无悔对策和措施",形成有利于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应把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的影响考虑进去。例如,依据过去50年气候资料,目前到2020年耗资830.6亿元建设淤地坝16.3万座,在主要入黄支流建成较为完善的沟道坝系。但实际上由于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加剧,西北高原夏季降雨量将明显增加,非但淤地坝的作用会减小,而且可能造成区域性连锁塌、垮坝,从而造成重大灾害。所以,“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根据气候变化取适应措施,趋利避害。 第二、取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 在充分考虑国家长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取多种减缓措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步伐;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对能源生产、输送、加工、转换到最终利用的全过程实施节能管理;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以及生物质液化、气化技术,积极研发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的保护和管理。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减缓气候变化战略与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协调。当前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第三、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与业务工作 由于未来人为排放方案的多样性、气候模式的不确定性、气候自然变化的难以预测性以及气候系统各圈层和多种影响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复杂性等,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包含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地改进和提高人类对气候系统及其变化的认识,解决和减少不确定性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科学界的重要任务。要深入理解全球气候系统中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反馈过程,了解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等的循环过程及其机理,掌握气候变化检测和预估的方法。应当尽快部署和实施中国气候系统观测、大气成分观测以及气候模式系统等一系列重大科学研究,以加深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使我们在全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中国气候变化强信号区的影响方面获得新的观测事实,提高对未来气候变化预测的准确率。
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成因
1.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0.3——0.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2.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1.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3.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15.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4.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2.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水日渐减少,取水井越打越深,可用水越来越少,食用水以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城
还不了解季风气候的小伙伴赶紧过来瞧瞧吧!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成因”,本文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知识点!
季风气候的特点以及成因季风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高温潮湿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少雨。季风气候是我们国家气候的主要特点,夏季受到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和多雨期基本一致,冬季受到干冷气流的影响,气候比较的寒冷。
季风气候是受到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这种气候对于农业的发展非常的有利,夏季时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需要大量的水分,这个时候也是多雨的时期,所以对作物的生长非常有利。从降水量的地区来看,我们国家每年的降水量是由东向西递减的。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是非常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但是因为地理位置不同,所以季风气候的特征也不同。东亚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路热力差异和行星风带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而南亚季风区总体的特征就是冬季季风较弱,夏季季风较强。
季风气候的成因有哪些
一、海陆影响。
由于海陆间热力差异季节发生变化,冬季大陆为冷高压,海洋为暖低压,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夏季大陆为热低压,海洋为冷高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
二、由于大尺度行星环流影响。
在表面均匀的地球,行星风带基本上是纬向的。即热带为东风带,中高纬是西风带。冬夏之间,这些行星风带有显著的南北位移,强度也有很大变化。在两支行星风带交替的区域,行星环流发生季节转移。盛行风往往近于相反。这种现象称为行星季风。这种现象在低纬区30度N~30度S之间最为显著。
三、高原大地形影响。
巨大而高耸的青藏高原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同样存在着季节性热力差异,必然产生类似于季风的现象。冬季,高原是冷源,高原低层形成冷高压,盛行反气旋环流,其东南侧盛行北?东北风,与东亚冬季风一致。在夏季,高原是热源,低层形成热低压,盛行气旋性环流,其东侧出现西南风,使夏季西南风加强。夏季,青藏高原巨大的热源有助于高层南亚高压和东风急流的形成、维持。这与印度西南季风爆发有直接关系。
高原气候是青藏高原上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现象。是青藏高原热力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立的风系。高原相对于四周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夏季为一热源,在高原近地面层形成一个热低压,低压中心厚度约2.5公里;冬季为冷源,形成一个冷高压,厚度约1.0公里。与气压场相适应,在距高原地面1公里高度,存在一个冬夏盛行风向相反的季风层,以高原中部最高,向四周逐渐降低。高原季风对青藏高原气候有明显影响。
拓展阅读:季风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利弊好处
1.我国整体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但就东部沿海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区而言,一般是温带或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海洋性较强。季风气候的“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的特点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
2.受太平洋上的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季风区降雨量较为充足,对农作物、树木、牧草的生长和成熟有利;夏季高温,扩大了喜温作物生长的北界,因此我国是水稻生长北界最北的国家。
坏处
1.季风气候带来的降水差异大,是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打击。我国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国大多数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这个时期的降水量一般要占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区来看,南方雨季开始早而结束晚,北方雨季开始晚而结束早。
2.成因:我国降水量的这种时间变化特征,是与季风因锋面移动产生的雨带推移现象分不开的。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3.由于每年夏季风的势力强弱变化大,所以常常出现“北旱南涝”或相反的灾害。还极易产生水早害;寒潮、霜冻和台风引起的灾害性天气,危害农作物的收成。
但总体而言,季风气候对我国农业是利大于弊。
中国气候分布情况1、热带季风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海南岛和西双版纳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5℃,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
中国华南大部分地区和华东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0--15℃,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
中国华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3000--45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0℃、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超过25℃的已很少见,属于比较温暖凉爽的。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暖等原因,华北南部地区频频出现高温天气,但平均气温仍不超过25℃。
4、高原山地
中国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5、温带大陆性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狭义的概念将湿润的后者除外,中国大部分北纬40°以北的内陆地区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些地区降水稀少,年降水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都很大,如我国新疆。
6、热带雨林
中国南沙群岛属于这种类型的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丰沛,年平均气温28到30度,年降水量2800毫米以上。
全球变暖,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1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全球气候变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淡水含水层的严重后果地下,沿海陆地盐渍损失因此,造成沿海河口,海湾不平衡的自然环境,给沿海生态系统带来灾难。
2水面积增大。水分蒸发也多,长时间的雨季,洪水正变得越来越频繁。增加了遭受水灾遭受程度和风暴增加,大坝寿命缩短的严重程度的机会。
3水温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融化。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4。许多岛屿将是无踪;感染疟疾和其他传染病......
5,因为有热惯性的影响,现有的温室气体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
6的温度会影响人的生育能力,精子活动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对气候的影响
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的损害,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将来会有更严重?科学家们估计的危害气候变化带来的,在目前的技术水平来计算,2004年,以澄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消化的形成机制,从而温室效应被发现如何产生0.2006,以准确预测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的结果,但要真正了解这一切在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不会等到结果出来前进一步取预防措施,现在来观察和研究应该让公众明白,他们不是让人们不得不吞下50年的苦果,因为。
温室效应,因为地球的形成,它一直在工作,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将是非常冷的表面,气温将下降到零下20℃左右,海洋将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不会面临温室效应的问题存在,但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的大量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造成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急剧的燃烧。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由于化石燃料和砍伐森林多,造成的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在过去百年其他温室气体的燃烧,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约0.3-0.6,NE,2030的估计值进一步上升1-3℃左右。
当世界平均温度上升1℃左右,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冰川退缩,积雪面积会缩小,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降雨不均匀,局部地区降水增加,而其他地区,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降雨严重干旱后,从1965年减少该地区;.在中国北方,从1965年起,降低中国北方降水量在近几年,随着20世纪50年代相比,现在的降水量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一,减水?;中国每年因占地约400亩干旱灾区,全国灌溉正常增长30十亿立方米,每年用水,城市因气温升高页6十亿立方米的水。全球海平面每年上升速率1-2毫米,在过去的100年中,海平面预计至2050年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了大量地势低洼的沿海陆地;此外,由于干旱和因气候变化,温度等气象灾害的洪水加剧,导致全球每年经济损失约数百亿美元以上。
融化在近几年的冰川,人们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阿尔卑斯山的冰川,因为情况“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并普遍认为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变暖和融化观察到南亚,问题不在于是否冰川熔化,但熔化的速度有多快的速率?尽管许多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很可能是在21世纪将变得很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会给人带来麻烦。一项研究 - 各国冰雪委员会(ICSI)说:“喜马拉雅冰川退缩比任何其他的世界要快,如果熔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冰川在2035年消失的可能性非常大之前。”国际冰和斯诺的委员会,负责赛Hasineien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100年的时间里干涸,影响范围广,这一生态灾难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恒河盆地位于山东部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冰川融化是最严重的情况下,在来自不丹的克什米尔地区的“世界屋脊”这些冰川退缩最快的分布。凭借高达3英里巴尔吴冰川作为一个例子,这是冰川40,000,000 --5,000万年前在众多冰川,印度次大陆和形成亚洲大陆碰撞,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退到半英里。经过19年的亚北极寒冷的冬季后,科学家们曾预计,冰川会延长,但在1998年,但进一步向下的夏天。
疾病肆虐的新病和复发性疾病保罗
哈佛大学研究所。由爱泼斯坦指出,随着雪线和移动世界各地的高山植物植物上移。随着气候变暖的山峰,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向蚊子海拔较高,他们随身携带疟原虫这种微生物生存。飞往西尼罗河,疟疾,黄热病和自1987年以来其他热带疾病爆发在美国,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得克萨斯州,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和科罗拉多州等地,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对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较冷的地区将传播科学的推断。对全球变暖的另一种新的冰河时代
调查结果更令人吃惊,北极冰层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改变风的类型,有很多新鲜的水被导入北大西洋,它损害的墨西哥湾暖流。这是从加勒比海这些温暖的温暖的表层水至西北欧和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一旦温暖而墨西哥被切断,由于全球变暖,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下降多达5-8℃左右,欧洲可能面临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苏格兰阿伯丁海洋实验室分析了自1893年位于法罗群岛的蓝色海水之间的水域17000次盐度测量列岛绘制。在过去20年,盐度的深南部的流动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低的浓度,这表明有来自北大西洋更新鲜的水导入区。第一次,这些新的数据充分证明了计算机模型,大约三年前,德国科学家设计。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
含量迅速增加,而世界人口将达到10十亿在2050年“我们的世界是由人为活动的设施,以取代现有的天然,自由发展的方向”,大学明尼苏达大卫·蒂尔曼说。然而,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知识。在二叠纪大灭绝2.45亿年前,和物种的96%的灭亡。后来,有许多新的物种在地球上的出现,终于恢复了丰富的人口,但这个过程经历了整整一十亿个年头。威尔逊说:“有些人认为人的本性会恢复所有的破坏。”有句谚语说:“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所有的东西应运而生皆可。”也许,自然是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是没有意义的反正。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是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的多变。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控制气候准确的气象预报工作影响不大;然而,对环境的破坏是空前的。
1。生态 - 首先,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降水再分配改变当前的世界气候格局;第二,全球变暖的影响和食物链,食物链和导致更严重的自然后果的破坏。例如,有一种候鸟,每年都会飞到中国东北地区在夏季的澳大利亚,但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使我们的东北地区气温的升高,夏季延长这段时间鸟儿留下相应的升温,东北,时间回东北相应推迟。由于这种害虫鸟的结果吃淹没,破坏大片森林。此外,增加了与环境有关的极端,如干旱,洪水等。
2。政治
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无异于对能源消耗的限制,将会对世界的约束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应“减排”,还是在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已成为全国讨论的焦点。温室气体排放量在发展中国家正在增加,”减量化“的问题在2013年不可避免地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之后。有关的科学问题防止全球变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北南关系”的问题,让气候问题已成为国际政治问题。
3及全球变暖的气候使大陆,特别是在增加降水量高纬度地区,在非洲一些地区降水减少,频率增加,在一些地区极端天气和气候的强度(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和沙尘暴等)出现。 BR> 4海洋
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蒸气的蒸发海洋大幅增加,从而加剧了变暖现象的量。减少海洋热容量和抑制整体全球变暖。此外,由于海洋释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大气层,从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海洋浮游生物群落。
5
作物对作物生长利弊全球变暖的影响。首先,全球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全球水循环,使干旱或在某些地区水灾,导致农作物减产,且温度不利于的生长。其次,降水量增加,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将积极推动作物的生长。与全球变暖有关的二氧化碳水平也将促进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产量。
6人的健康比索(1)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结果发生在夏季超高温,心脏疾病部位和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造成许多人,其中新生危险的儿童和老人最。 (2)全球变暖导致增加的臭氧浓度,低空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染物,会损坏人肺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部疾病。 (3)全球变暖将导致某些传染病的传播。
全球变暖和二氧化碳到底有没有关系
全球变暖,对人类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管怎么说都是片面的,如果是自然变暖,是好事,人为破环变暖是坏事,主要是变化的快慢问题。 自然变暖是个慢长的过程,时间长,各种生物能够适应进化,还可以使生物繁荣。 人为破环变暖是坏事,变化过快,除了人类,其它生物来说是灾难。只有少数生物可以存活。
地球变暖会带给我们什么?1982年开始的持续了一年多的暖流现象导致太平洋水面温度比正常温度高了4至5度,鱼类死亡、珊瑚死亡,经济损失数近百亿;1986年、1990年、19年的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干旱、暴雨、洪涝、台风、飓风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014年的厄尔尼诺现象甚至持续了2年多,是自20世纪有观测以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峰值最高的一次。持续了这么久且如果反复出现,“世界末日”就绝不是预言。
我们正在亲手制造这场预言家预料的。能源消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超高、森林植被被破坏、人口增长等等,温室气体导致温室效应,地球温度上升导致陆地与海洋温度差减小,空气流动减慢,雾霾长时间停留在大气层、人类无法正常呼吸、城市淹没在不可逆的污染中……这就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生存环境,无论GDP如何增长、无论互联网如何发展、无论人工智能如何秒脑、无论我们自我感觉在宇宙中有多强大,我们都离危险越来越近,因为,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处境已经如此危急。
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消耗能源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追求GDP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排放污水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城市扩张吗?还要在继续无节制地向着我们没有意识的那个绝境走过去吗?是不是要在失去最后一片蓝天碧海之后慨叹
“如可以回头?”那便是现在,只要有意识,什么时候都不显晚。
15.气候变暖将会使中纬度地区因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退化成草原
全球气候变暖理论的主要源头来自联合国某气象机构IPCC的一个评估报告,该报告的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从二十世纪起气候开始变暖了;
(2)这个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
(3)气候变暖对社会与经济发展不利;
(4)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将使气候继续变暖;
(5)为了防止气候继续变暖造成的不利影响,需要世界范围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但我觉得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没有直接关系。他们之前有联系,但是因果关系被倒置了。
我们知道较完备的气象记录都从近代才有的,我们研究古代的气象主要途径来自南极或北极钻探得到的冰芯。融解特定年代的冰芯,同时还能得到该年代的空气中成分含量数据。
可以确定的是,历史上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曲线图和二氧化碳的变化趋势有着惊人的相似。
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是气候变暖的诱因。我们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温度升高了,从而引起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因为海洋中存储着海量的二氧化碳,而气温的升高正好引起海洋中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
换个角度,我们知道从冰河时期末开始,全球气温开始持续升高,大地从不毛开始繁衍出丰富的物种,导致那次气温升高的二氧化碳从哪里产生的?数百万年前那时候有人在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吗?
全球气候变暖就一定不好吗?明朝的灭亡不是有“小冰河期”因素的存在吗?而曾几何时,不列颠岛到处是葡萄种植园,经济繁荣,人们生活富足,完全不是现在阴冷潮湿雾气蒙蒙的景象。气候变暖的利弊还有待商榷。
既然全球气候变暖与二氧化碳排放有直接关系这一结论从来没被证实,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还言之凿凿?不断鼓吹法螺呢?因为炒作出这么一个时髦概念后,这个观点支撑起了很多产业,一点捆绑了经济利益,那那些投了钱的商人们,以及定下前程的学者们,势成骑虎也就不奇怪了。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还能用来当遏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理由。那些发展中国家永远发展不起自己的工业,永远做别人的原料产地。
综上所述,我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后果并不一定是坏的。二氧化碳排放引起气候变暖这个结论不严谨,还有待研究。
答案选C,A错误在文中只提到中纬度地区和高纬度地区,并不能涵盖全球降水总量,扩大内涵。B错误在于出现原文中未出现的对比关系,原文只提及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地区,但未说明利弊孰大孰小。D错误在于原文未提及世界各国农业结构,属于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