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预报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城市预报

文章内容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_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估

tamoadmin 2024-09-01
1.气候的利用_气候开发与利用2.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农业生产类型3.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区划4.中国农业与区划投稿难度5.农业地貌按区划范围的大小,有全球气候区划,

1.气候的利用_气候开发与利用

2.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农业生产类型

3.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区划

4.中国农业与区划投稿难度

5.农业地貌

农业气候资源区划_农业气候区划与评估

按区划范围的大小,有全球气候区划,洲气候区划,国家气候区划和地区气候区划;按气候要素的不同,有日照区划、降水区划等;按服务对象的不同,有农业气候区划、建筑气候区划、航空气候区划等。有的区划还有自己的部门区划,如农业气候区划下有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候灾害区划和作物气候区划等。

气候的利用_气候开发与利用

福建省农业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从 19 年开始。根据院和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于 19 年 7 月在莆田县试点。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了以县级区划为重点的农业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并分期分批在全省范围内展开。1985 年底基本上完成了省、县两级农业区划的阶段性任务。

1986 ~ 1990 年,为做好省、地、县农业区划衔接,全面汇总全省农业区划阶段性成果,福建省组织开展了地、市级农业区划和以县为单位的农业、经济信息动态监测以及补充调查工作,为农业区划工作由县级农业区划转到农业区域规划、区域开发以及农业重点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等打下了基础。全省还先后组织开展了浅海滩涂、海岸带、海岛、名特优农产品、耕地变化等农业补充调查。

20 世纪 90 年代,福建省先后组织开展了省、地、县农业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农业后备调查评价、坡地调查评价、农业综合分析等重大农业问题综合研究工作,进一步扩大农业区划工作成果。

农业调查和农业区划比较全面地摸清了福建省不同地区的土、水、气候、生物四大农业自然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揭示了福建省的地域分异规律,找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潜力和障碍因素,提出了合理利用农业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合理化建议,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因地制宜地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促进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促进农业管理和持续利用提供了基础。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农业生产类型

近日,黑龙江省宣布,将于8月1日正式施实《黑龙江省气候探测和保护条例》。这虽然只是个地方性的法规,却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强烈反响,只因条例规定,“气候国有”。且不论国有不国有,仅什么是气候,开发气候有什么好处,恐怕也会让人因这个条例开始关心一下了。

什么是气候

气候是一种可利用的再生,指能为人类经济活动所利用的光能、热量、水分与风能等。它是一种宝贵的自然,可为人类的物质财富生产过程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气候的形成不等同于气候的形成,气候只是气候的来源与基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世界气象组织就开始将气候看作是气候系统的产物。气候系统包括大气、海洋、大陆、冰雪圈与生物圈等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同样的气候可能有着很大的利用效益,也可能转变成为灾害。

我国气候区划

我国气候丰富,南北气候差异大,是当前发展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能源结构的理想自然。合理开发利用气候,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我国的气候区划是气候分布的地理表现,参照我国各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划分成五个大区和十一个小区。

第一大区是华北,其东区是平原,西区为黄土高原,水分不足的问题在全国最为突出;第二大区是东北,其北区水分较丰富,而南区水分不足;第三区为长江中下游与华南,这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第四区为西南区,其西区即青藏高原东部,地广人稀,东区有充足的热量;第五区,即干旱、半干旱地区,辐射丰富,热量也很好,降水不足是主要缺点。

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气候

气候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对生物群落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保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使用合理的气候指标和充分利用气候,才能获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防御气候灾害。

利用气候发展特色农业气候中光、热、水、空气等物质和能量,决定着区域种植制度及作物结构。由于我国气候分布不均,各地在进行农业生产及规划时,必须尊重气候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以获得稳定产量和优良品质。在合理、充分利用气候的基础上,挖掘农业气候潜力,加大区域光照、热量、水分等的开发利用率,结合气候的开发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及旅游农业,建立有气候特色的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城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光照与街道方位,联系当地实际,比较街道方位不同的日照条件。城市建筑则应考虑其建筑间距,以保证充足的阳光照射。

海陆空交通运输方面常需要穿越不同的气候区,应尽量避开气候灾害,如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和冻土、积雪等问题。航空港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且距离城市较远、地势较高。

气候的开发利用也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气候本身的特点和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是旅游的重要目标。因此充分评价和开发气候,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更加剧烈。合理开发利用气候,把其应用于农业、交通、建筑、旅游等对气候较为敏感的领域。增强全社会的气候意识,拓宽气候利用领域,减少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努力实现、环境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本刊综合)

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区划

1、北方地区

北方地区地势坦荡,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所以人们主食以面食为主。东北和华北平原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重要的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产区。

2、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耕地以水田为主,气候较温暖,降水丰沛,为发展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水稻是本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所以人们主食以米饭为主。

南方还有很多河流、湖泊、鱼塘等水域,盛产淡水鱼等水产品。因此,南方地区有很多的鱼米之乡。

3、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受水的制约,在具有灌溉条件的河流附近和绿洲,可以发展种植业和栽培业(如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是著名的“塞外江南”)。而多数地区由于降水少,只能发展牧业。西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牧场分布地。

4、青藏地区

青藏地区的农业以牧业为主,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大的高寒牧场。主要牲畜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没有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在青藏地区的一些谷地,分布着一些种植业。那里的特色作物为青稞,它是当地居民传统食品糌粑的原料。

扩展资料:

我国各地特色农业介绍(农业生产模式)

灌溉农业:干旱半干旱地区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 地下水、河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

绿洲农业: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 青海新疆等地 干旱半干旱的河湖沿岸 山麓冲积扇地带

坝子农业:云贵高原 坝子 地势平坦、灌溉便利

河谷农业:在我国西藏和新疆地区 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河谷地带 气候、降水、灌溉

百度百科-农业地域类型

百度百科-农业区

中国农业与区划投稿难度

“农业地质”( agro-geology ) 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法鲁 ( Fellow E. A. ) 和李希霍芬 ( E. von Richthofen) 于 19 世纪中叶提出的,当时只是用于解释岩石风化与土壤的形成关系,被称为 “农业地质学派”。到 12 年,美国地质调查所为了统一学科概念,将农业地质解释为应用于农业需要的地质学,勘查土壤的成因和成分、肥料矿产、地下水分布及特征等,属于应用地质学范畴。目前,通常被解释为 “服务于农业的地质学”,主要研究影响土壤形成与分布的地质过程,以及地质材料作为保持和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手段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工作涉及岩石和矿物的农用研究与开发、盐碱地土壤调查与改良、农作物和畜牧生产与地球化学元素关系的研究等,后者更是进一步推进了农业地质研究工作的深入。

农业地质环境涉及岩、土、水、气、温、光、热、肥和生物等多种要素,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它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结果。地质构造条件控制着地层、岩石、地形、地貌类型的发育; 地理位置、地貌形态的不同又深刻影响着气候、水文和土壤的发育; 而土壤环境和气候条件则明显地制约着生物群落的生长和繁育。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包括由生物圈的形成、生物的生长繁殖和遗传变异到生物蛋白质、酶、细胞乃至 DNA 片段的科学认知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岩石与矿物的风化、土壤的形成、元素的迁移、生物的元素富集与分散、生物的分解与元素的生物再分配,进而不断地改变着地球的圈层构造,以及地壳的不同地层、不同层位的化学成分及物质的形式。农业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地质环境,但同时也在不断地而又深刻地改变着地质环境。

农业区划,就是在农业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按区内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一致性与区间差异性和区内农业生产的特点相对一致性与区间差异性等的原则划分农业区,对各区农业发展方向,主导产业、产业进行论证和调整,用以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区划是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产生的,是随着农业生产变化,农业地域单元的形成与演变而发展的。同样,农业区划的产生和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因此,农业调查和农业区划工作应当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不断充实完善农业调查和农业区划的内容,以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农业地貌

低等。

投稿难度属于低等,完成投稿要求就会选用,投稿指南要求:论点新颖、论证严密、论据充足、文字精练。论文字数:5000字符至8000字符为宜,图表也要计算在内,不包括英文摘要关键词。标题:文章标题要言简意赅,30字以内。作者署名:署真实姓名,注明作者单位、单位所在省市和邮政编码,所以难度属于低等难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主编:杨鹏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农业是农业自然和农业经济的总称。农业自然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和生物等。农业经济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

(一)地形地势

浙江省地形复杂,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全省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hm2。地势西南部高,东北部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呈梯级下降。西南部为平均海拔800m的山区,1 500m以上的山峰也大都集于在此,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1 929m,为本省最高峰;中部以丘陵为主,数十个大小“红层”盆地错落分布于丘陵山地之间;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属长江三角洲一部分,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河网密布。全省主要山脉呈南西-北东走向,自北而南分成3支:北支自浙赣交界的怀玉山,向东构成浙江的天目山脉、千里岗山脉;中支从浙闽交界的仙霞岭,向东北延展成天台山、四明山和会稽山脉,天台山脉自西往东北没入海中,构成舟山群岛;南支由浙闽交界的洞宫山脉,向东北伸展为南雁荡山脉,过瓯江称北雁荡山脉、括苍山脉。山脉一直延伸到东海,露出水面的山峰构成半岛和岛屿。

(二)农业地貌及其区划

1.农业地貌类型

地貌是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它与地质、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各自然要素的关系极为密切。按照地貌形态类型和成因特征,全省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台(岗)地、盆(谷)地、平原5种形态组合类型。

1)山地:全省山地面积51 801.83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9.15%,其中,中山占27.12%,低中山占15.45%,低山占29.38%;主要分布于浙南与浙西,山体主要由火山岩构成,一般坡度在25°以上,宜发展林业。

2)丘陵:分布面积18 844.85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7.88%,主要分布在浙中、浙东地区,宜发展多种经济作物。

3)台(岗)地:分布面积3 956.37k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75%;台(岗)地一般坡坎较陡,坡面平缓(一般在6°~15°),呈起伏的平坦地,土层较深厚,常是农、林、果生产的主要场地。

4)盆(谷)地:分布面积10 158.89k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64%;全省有大小盆地40余个,其中分布面积较大的盆地有金衢、新昌、嵊州、诸暨、天台、仙居、丽水等;谷地主要分布在浙西南、浙西北山区的龙泉、开化、临安等地。盆(谷)地常堆积较深厚的松散物,通透性强,保水保肥能力较好,其间的梯田、旱地是粮食、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地。

5)平原:全省平原面积为20 629.01km2,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19.58%,平原区地势平坦,地面坡度一般<3°,平均海拔3~4.5m;按形态特征可分为河口平原、湖沼平原、滨海平原和滩涂等类型,全省主要有杭嘉湖、萧绍宁、温(岭)黄(岩)、温(州)瑞(安)等平原,是我省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的主要地区。

2.农业地貌分区

地貌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光、温度、热量等来影响农业生产,因此地貌是农业自然的基本要素之一。按地表形态的相似性和地域间的差异性、地貌结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区域布局特征,全省的农业地貌大致可分成浙北平原、浙西北山地丘陵区、浙东丘陵盆地区、浙中丘陵盆地区、浙南山地区、浙东南沿海岛屿丘陵港湾平原区6个农业地貌单元(区),并可进一步划分为18个亚区(图版Ⅱ-1)。

1)浙北平原区:平原占本区面积92.4%。境内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省粮、棉、油、蚕桑的主要产区。低洼潴水地段需取排涝治渍,以利农业生产。根据地貌条件下农业生产特征的内在差异,可分为3个亚区:杭嘉湖水网平原亚区,萧北-慈北滨海平原亚区和萧绍宁水网平原亚区。

2)浙西北山地丘陵区:本区山地占64.1%,丘陵占22%,谷地占12.9%,除谷地发展种植业外,低丘缓坡地带主要种植林、果、经济特产等,山区林业,有利于涵蓄水源。可分为3个亚区:煤山-安吉丘陵河谷平原亚区,临安-建德丘陵谷地亚区和淳安-开化低、中山亚区。

3)浙东丘陵盆地区:本区山地占48.3%,丘陵占35%,河谷平原占16.2%。区内水土流失严重。下分4个亚区:浦阳-诸暨盆地亚区,新昌-嵊县盆地亚区,永康-南马盆地亚区和天台-仙居盆地亚区。

4)浙中丘陵盆地区:本区丘陵占58.7%,河谷平原占37.8%。区内为红层丘陵盆地,红壤丘陵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旱地农业颇具特色,但秋季缺水易旱。可分常山-江山盆地和金华-衢县盆地2个亚区。

5)浙南山地区:本区山地占86.7%,丘陵占10.2%。境内山地集中连片,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水力丰富,是全省林业重点区。可分龙泉-松阳中山、谷地亚区和泰顺-青田中山2个亚区。

6)浙东南沿海岛屿丘陵港湾平原区:本区山地占12.3%,丘陵占38.0%,山间谷地占3.8%,平原占45.9%。境内受海洋的直接作用,地貌类型多样,土地具有多宜性,有利于发展水果和渔业生产。沿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具有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有利条件。可分为4个亚区:舟山岛屿亚区、象山港-三门湾亚区、台州湾椒江河口平原亚区和乐清湾-沙埕港低山丘陵平原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