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带和气候类型_什么是气候带和气候带
1.气候带是什么?
2.全球气候分布图中的五带划分依据是什么?
3.世界上的气候带是怎样划分的?
4.什么是气候带?
5.温度带和气候带怎么区分
6.气候带分布在什么地方?
根据地球表面接收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将地球划分成五个地理区域,在每一个区域里,都有类似的气候特点以及生物特征。
在赤道附近,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长年在头顶上晃来晃去。夏至的时候太阳稍微向北移动,冬至的时候太阳稍微向南移动,春分以及秋分的时候太阳又两次直射赤道。所以,赤道地区长年高温酷热,不存在寒冷的冬天,也不存在明显的春季与秋季。所以人们将南北回归线上的地带称做热带。在北回归线往北到北极圈之间,称做北温带。在南回归线往南到南极圈之间,称做南温带。
在北极圈往北、南极圈以南的两极地区,都属于地球上的两个寒带,也就是北寒带与南寒带。
以上五个气候带,是依据地理纬度以及接收太阳热量的情况来具体划分的。
气候带是什么?
关于气候带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是随着气候学的发展历史而不断演进的。最早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上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等五个气候带。它是完全按照天文因素,即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也就是根据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因此,这种分法通常称之为天文气候带。但它的名称是气候名称,可见天文五带是气候带的基础。另外,以回归线和极圈四条纬线划分的五带,都是一定的纬度地带,所以又可以说五带是纬度带。五个气候带的特征如下:
(1)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
(2)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3)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少,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天文气候带没有考虑下垫面的性质和大气环流与洋流的热量输送,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这叫温度带。早在1879年苏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气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1953年发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干带、温暖带、冷温带和极地带。以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界线,比起天文气候带的划分来,前进了一步。
全球气候分布图中的五带划分依据是什么?
自从19世纪以来,深信气候现象背后有着潜在的规律性这一点激励着地理气候学家试图将长期以来的各种气候形态分类成几种有限的全球性气候类型。这完全是一种惊人的挑战,因为究竟哪种天气类型应被用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分歧太大,而且,系统性全球范围内资料的收集相对来说才刚刚起步。
全球范围内所能使用的首批系统之一是德国气候学家弗拉基尔·柯本的系统。该系统依据温度和降水测量值来说明在任何一个特定区域里自然植被的生长情况——当地的植被本身就是当地气候特征的反映。然而,评论家们认为气候本应以其他特征,诸如土壤的形成或人类的体验,为界定的依据。例如:美国地理学家沃纳·戴尔金1966年的分类方案统筹兼顾了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作为人体适感效果依据的日光辐射量等因素。
尽管柯本分类方案诸多方面如今已时过境迁,有许多气候学家仍然凭借植被类型研究气候。诸如:雨林气候、泰加群落森林气候或冻原气候,其中就有气候学家吉·提·泰瓦萨和理·埃奇·合恩。他们的分类方案(该方案将在下几页概况总结),辨别出七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带;热带雨林气候、干旱带、亚热带、温带、北部(森林)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地气候。’
世界上的气候带是怎样划分的?
五带又称天文气候带、数理气候带,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这种划分方法可初步反映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和少。是气候学上划分气候的基础。
五带划分: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赤道至南北纬度23.5度
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南纬23.5度至南纬66.5度
南寒带——南极圈到南极点:南纬66.5度至南纬90度
北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北纬23.5度至北纬66.5度
北寒带——北极圈到北极点:北纬66.5度至北纬90度
什么是气候带?
关于气候带的划分原则和方法,是随着气候学的发展历史而不断演进的。最早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把地球上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等五个气候带。它是完全按照天文因素,即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也就是根据地球表面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划分的。因此,这种分法通常称之为天文气候带。但它的名称是气候名称,可见天文五带是气候带的基础。另外,以回归线和极圈四条纬线划分的五带,都是一定的纬度地带,所以又可以说五带是纬度带。
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这是地球上唯一阳光能够直射的地带,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热带地区气候终年炎热,四季和昼夜长短变化都不明显。寒带: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圈以北的地区是北寒带,南极圈以南的地区是南寒带。
寒带地区,太阳斜射得很厉害,一年中有一段时间是漫长的黑夜,因此,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小,故称寒带。这里气候终年寒冷,没有明显的四季变化,有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是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之间的广大地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地区,地面阳光斜射,寒暖适中,得到的光热比热带少,但比寒带多;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夏季昼长夜短,冬季昼短夜长,昼夜长短变化明显。
天文气候带没有考虑下垫面的性质和大气环流与洋流的热量输送,显然是不妥当的。而气候学上通常用等温线为划分气候带的界线,这叫温度带。早在1879年苏潘就提出以年平均气温20℃和最热月10℃等温线划分三个气候带。1953年发表的柯本气候分类法,以气温和降水两个气候要素为基础,并参照自然植被的分布,把全球分为五个气候带,即A热带,B干带,C温暖带,D冷温带和E极地带。以等温线作为划分气候的界线,比起天文气候带的划分来,前进了一步.
温度带和气候带怎么区分
自从19世纪以来,深信气候现象背后有着潜在的规律性这一点激励着地理气候学家试图将长期以来的各种气候形态分类成几种有限的全球性气候类型。这完全是一种惊人的挑战,因为究竟哪种天气类型应被用来作为分类的依据分歧太大,而且,系统性全球范围内资料的收集相对来说才刚刚起步。
全球范围内所能使用的首批系统之一是德国气候学家弗拉基尔·柯本的系统。该系统依据温度和降水测量值来说明在任何一个特定区域里自然植被的生长情况——当地的植被本身就是当地气候特征的反映。然而,评论家们认为气候本应以其他特征,诸如土壤的形成或人类的体验,为界定的依据。例如:美国地理学家沃纳·戴尔金1966年的分类方案统筹兼顾了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及作为人体适感效果依据的日光辐射量等因素。
尽管柯本分类方案诸多方面如今已时过境迁,有许多气候学家仍然凭借植被类型研究气候。诸如:雨林气候、泰加群落森林气候或冻原气候,其中就有气候学家吉·提·泰瓦萨和理·埃奇·合恩。他们的分类方案(该方案将在下几页概况总结),辨别出七种截然不同的气候带;热带雨林气候、干旱带、亚热带、温带、北部(森林)气候、极地气候和高地气候。
气候带分布在什么地方?
温度带和气候带的区分方法如下:
一、两者区域特点不同
温度带是以全球各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通常根据≥10℃的积温的多少可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
气候带,是指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与土壤风化和形成密切相关。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
二、两者划分方式不同
温度带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的地带:23°26′ N(北回归线)到23°26′ S(南回归线)为热带;北纬(南纬)23°26′到北纬(南纬)66°34′(北极圈、南极圈)为南 北温带;北纬(南纬)66°34′ 到北纬(南纬)90度为南 北寒带。
气候带根据盛行气团和气候锋位置及其季风变化,把全球气候划分为:赤道带、热带、温带、极带4个基本气候带和副赤道带(副赤道季风带)、副热带、副极带3个过渡气候带,除赤道带外,其他各带南、北半球各有1个带,全球共13个气候带(见阿利索夫气候分类)。
扩展资料:
中国的温度带划分:
中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其中分为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部),中温带(东北,内蒙大部分地区,新疆北部),暖温带(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滇的南部,台的南部和海南省)和高原气候。
中国跨纬度广,热能分布因纬度而不同,存在着不同的温度带。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或以上,大多数木本植物或农作物生长活跃,所以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就是根据日平均气温≥10℃累计值为标准,称为活动积温
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等。根据各地≥10°C积温大小的不同,我国自北而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各地的热量条件差异很大。
百度百科-温度带
百度百科-气候带
中国气候类型有5种,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南海诸岛、台湾南部。最冷月的平均温高于15°C,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2、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横断山脉3000米等高线以东直到台湾。最冷月平均温在0°C-15°C间,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我国北方地区。也就是秦岭淮河线以北,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以东以南。最冷月的平均温低于0°C,最热月平均温高于22°C。
4、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山地。高寒缺氧。
5、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在广大内陆地区,降水一般低于400mm,年温差大。
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征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域。在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与土壤风化和形成密切相关。太阳辐射是气候带形成的基本因素。
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递减,不仅影响温度分布,还影响气压、风系、降水和蒸发,使地球气候呈现出按纬度分布的地带性。
扩展资料:
气候带的形成不仅受制于太阳辐射,而且受地表特性和大气环流的制约。所以这三个基本因子的综合作用也是气候带划分的基础。
由于海陆分布,海拔高度、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影响,实际的气候带界线并不完全和纬度圈平行,尤其在较高纬度上,有些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综观全球,在下垫面均匀的海洋和平原上,气候带表现清晰而有规律;在高山和高原地区,气候带虽有反映,但是不完整、不连续。
气候带概念还可应用到山地自然景观上。在水分供应充分的情况下,由于气温的垂直变化,在热带赤道地区的高山上,从山麓到山顶,可出现从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即类似于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气候带。这种气候带结构称为垂直气候带谱。
地质时期,由于冰期和间冰期的变化,气候带有较显著的南北位移。
百度百科——气候带